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迹”字的读音让我们思考到什么

(2010-07-12 12:01:00)
标签:

杂谈

“迹”字的读音让我们思考到什么

吴玉叶

    通读了《现代汉语词典》之后,我并不是认为就了不起了,而恰恰相反,却愈来愈感到自己的渺小;因为我发现,自己不懂、不知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由此它让我自大不起来,而只能感到渺小。

    或许有人会认为,你是不是装谦虚啊?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所谓的“让我自大不起来,而只能感到渺小”,是有许多事实根据的。我在此仅举一例——

    比如说“迹”这个字,谁不认识呢,只要上过几年学的人都认识它,更不要说专家学者了。可是,当你通读了《现代汉语词典》,尤其是翻阅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你就会知道事情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我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同一个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在不同时期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迹”字的注音竟然有着这样的不同:第二版《现代汉语词典》(1994年3月印刷)给“迹”字的注音是“一声”,而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印刷)则变成了“四声”。

    为什么要这样变?是因为用“四声”比用“一声”好,还是早先的弄错了?抑或是原来的正确,现在的错了呢?或者是根据人们语音的变化,后来的编辑人员决定这样改的呢?对于这些,说实话,我至今没有看到有关说明,故不得而知,——唯一能做到的只能是存疑而已。

    像这样的事儿,有一例就足以让我不能自大了,又何况远远不止一例呢!因此,我也只能是越学越感到自身的渺小。

    通过类似的事儿,让我产生了其他方面的思考:我们能在非常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里竟然看到对同一个字的如此注音,那在不同人的眼里对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同一个人、一个官又该有着多少“注音”呢?并且,到底哪一种“注音”才算是正确的呢?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在思考过程中,尤其在没有思考清楚之前,最好不要妄断,否则,也有可能被易中天先生称之为“水泥的脑袋”、“塑料的眼睛”。

 

写于2010年7月12日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