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当代做人做官研究者吴玉叶
当代做人做官研究者吴
玉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79
  • 关注人气: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F君退休后的遭遇给为官者的启示

(2010-05-13 20:39:18)
标签:

杂谈

F君退休后的遭遇给为官者的启示

吴玉叶

 

    人们常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近日,我在火车上遇到一位老兄,遗憾的是,他的姓名和居住城市我统统忘却了,好在还算记住了他是某市的正厅级干部和他讲给我的发生在他们那个城市的几个真实故事。我觉得这些故事对许多官员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所以才没有忘记,并愿意在这里讲述出来,希望能引起为官者的重视。毕竟,“以人为鉴”,是可以“明得失”的嘛!
    故事一:某市的一位正厅级领导干部F君退休的当天上午,在楼梯里和一位正处级干部相遇。只见这位处级干部“咔”的一声即把一口浓痰吐至F君的脚边。F君十分恼怒,问:“你是什么意思?”没想到那位处级干部闻听此言更为恼怒:“你退休了还这么横?在你面前我连个吐痰的自由都没有啊?!”F君一时语塞,非常无奈和尴尬……
    故事二:一天傍晚,刚退休的F君外出散步返家途中,发现有个人始终尾随着他;离家只有50米时,F君再也忍不住了,便大声喝问:“你一直跟着我干什么?”只见那人既不惊慌更不害怕,却厉声反问:“路又不是你家的,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怎么叫我跟着你……你有病啊!”F君心中窝火,却又无话可说。
    故事三:一天早上,退休后的F君外出晨练;晨练的人虽然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并且有很多F君的熟人,但主动和他打招呼的几乎没有一个。为了打破这一尴尬和沉寂的局面,F君主动和一位牵狗的女士搭讪:“你这个小狗挺好的嘛!”那位女士却冷冷地应道:“是啊,我这狗比有的人好多啦!”F君找了个无趣,灰溜溜地走了。

    我当时在火车上也曾问过那位老兄:“你们那个地方的有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那位退休的F君呢?”那位老兄说:“人们私下里议论,说他在位时说的善话太少,做的善事太少了;考虑自己和家人的太多了,考虑和帮助他人的太少太少了。”
    果真是这样的吗?我也曾就此请教过几位在位和退位的官员以及学者,他们都说:“应该是这样的吧。”还有人说:“F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我的朋友吕先生听到此话后则认为:“F君的想法可能不是这样的,他之所以不去死,或许是因为他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吧。有的官员大概在位时也就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我在位时就这样,至于退休以后嘛……那就不管了,谁想怎么看我就怎么看我,谁想怎么对我就怎么对我!’”
    另一朋友丁先生闻听此言非常惊讶,说:“能敢于这样不计生前身后名的,还真不简单哩!那该需要多厚的脸皮和多大的肚量啊!噫,啧啧啧啧……”
    我认为丁先生的话有些刻薄了,希望人们对F君这样的退休“官员”能多些谅解和宽容;同时,更希望为官者能以F君为鉴,争取做一个无论在台上还是在台下都能受到人们尊重的好官和好人。

 

    作者后记
    这篇文章在正式发表之前,给一个朋友先看了,她说:“似乎有点虎头蛇尾哎。”
    我笑了:“这真是应了‘一人难称十人意,十人难称百人心’那句话了。”所以几年前我就提出,人和人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想和做的不同。其实这篇文章对我而言,只能就此止住了,因为这几个故事的本身并不深奥和复杂,大家一看也都明白是个什么意思。话到了,意到了,还有什么要说的呢?多说,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有的文章是必须得说清、说透的,而有的文章则不需要,这得因文而定。一般说来,理论性的文章最好要说清、说透,因为它是专门来论述道理的,你不说清、说透,可能就会给人家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而用事例这样的事实说话的文章则不同了,它的重心在于事例和事实的本身。因此,只要把必要的谋略和智慧巧妙地融入内文和布局谋篇中,把事实表述清楚,其他的最好就不用再说了,相信读者在事实面前会有他自己的感悟和判断。
    对这一类的文章,最好给读者一些思考和遐想的空间。比如这篇文章,有个朋友看了初稿后,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几个事例讲述的都是F君退位后的遭遇,那他在退休前是否也有这样的遭遇呢?如果有的话,那是一回事;如果没有,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由此也能看出世态的炎凉,——人家在位时,你们怎么不敢这样做啊,为何等到人家退下来了,才如此这般地对待人家呢?要是单从这方面看,那几个趁F君退休后给F君颜色看的人,其人品是否也有些问题呢?”
    还有朋友看了初稿后与那位朋友的观点相反,他说:“那不是说废话吗!F君在位时有权有势,你对他再有意见,敢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嘛!常言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何当时不报,而偏偏要等若干年才报呢?往往就是因为当时的力量不够,时机不对,条件不成熟嘛!比如F君,他在位时有权有势,呼风唤雨,撒豆都能成兵,你作为一个下级或普通百姓能敢和他斗吗?要想和他斗,那就只有等待时机,最好等到他下台。他下台以后,权也没了,势也没了,威也没了,这个时候和他斗,才不至于吃亏嘛!——这个时候和他斗,不存在人品有什么问题,纯粹是策略问题。”
    又有朋友这样认为:“很多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F君之所以遭受这样的侮辱,也可能是他在位时过于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不愿帮助他人才引起许多人的记恨呢!”
    看看,能让人引发出这么多的思考,不也很好吗!我相信,有其他想法的,还会大有人在。但愿这篇文章能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写于2010年5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