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现代汉语词典》有感前言
吴玉叶
作者按
近日有朋友要看我的这些文章。为便于朋友阅读,我就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了。
通读《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多年前就有的想法,其间,也下过好几次决心,每次也着实看了一部分,但终因恒心和意志力的缺乏和不够坚强而“搁浅”。现在想起来,还十分懊悔!
懊悔的是,我明明知道通读它重要,也分明能挤出足够的时间,但却没有坚持下去。——凡立志搞武术的人,一上来必先“扎马步”,这是基本功;如果这方面的工作不做或做得不扎实,其他方面无论怎么刻苦努力,那他在武术方面最终也不过是个“半吊子”、“半桶水”,就更谈不上在业界出类拔萃了!同理,搞文字工作的人一上来也需要“扎马步”,——这个“马步”,就是通读《现代汉语词典》。如果谁不“扎”好它,认得的字就少、词汇量就少,基本功就差,即使在其他方面下再大功夫也难以弥补,就是忙活了一辈子,在业界也不过是个“半吊子”、“半桶水”!
对我来说,明白这个道理并不难,怕的是又是一次兴起,很快再次“搁浅”!
是否真的会这样呢?那就让时间和事实说话吧。
写于2008年10月5日晚9:55
注:我通读的系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口”字旁加个“丫”,念啥
今天因时间关系,我只看了10个字;本觉得没什么收获,可当我问及两个大学生“口字旁加一个丫头的‘丫’,念个啥”时,他们竟然都答错了——分明不认得此字。
我告诉他们,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一个字,念“ā—”,与“阿(ā)”同音。单就这个字,《现代汉语词典》里并没说是啥意思,只是把它与“嗪”连在一起,说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
我又写出并问他们:“‘呵’和‘啊’分别怎么念,又都是什么意思?”他们也回答不出。其实,“呵”既是“啊”的异体字,又可读作“hē”和“kē”。由此可见,学与不学大不一样!鉴于此,我通读《现代汉语词典》的信心和劲头就更足、更大了。
写成于2008年10月5日晚10:10
“阿拉伯数字”溯源
在未通读《现代汉语词典》之前,我想的还是比较简单了点:认为看它就是多认点字,多学点词汇。没成想,不仅如此,而且还能从中学到一些历史和其他方面的知识!
比如,“阿拉伯数字”——这个我们听得说得多了,但平时就是没追问过“它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也就是说,我们中的许许多多人对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不熟。我为此曾专门问过几个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他们也都说不上来。有的说,是外国的吧?有的说得贴近些,是阿拉伯的吧?当我继续追问:“你认为阿拉伯数字就是阿拉伯发明的吗?”他们便会吞吞吐吐地说:是吧……大概是吧……哎哟……也说不太好。
其实说不太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对这样的东西不够了解。
关于阿拉伯数字,《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它是国际通用数字,最初由印度人发明、使用,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所以叫阿拉伯数字。”弄明白了这段历史,我们就不仅知其然——知道了0,1,2,3,4,5,6,7,8,9是阿拉伯数字,而且也知道了所以然——知道了它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它到底又是由哪个国家发明和首先使用的了。这样多好!
写成于2008年10月6日9:30
说说“岙”“坳”和“拗”
今日上午,我安排好其他工作后,继续通读《词典》。当我看到“岙”、“坳”和“拗”时,又不禁感慨:汉字太复杂了!
先说“岙”和“坳”吧。这两个字只是写法不同,音、意是相同的——都读作“ào”,意思都是作为“山间平地”之说。我就纳闷: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另造一个字呢,这不是六个指头抓痒,多一道子事嘛!
再说说“拗”字。同是一个字,却有三种读音:既读作“ǎo”,也读作“ào”,又可读作“niù”,不同的读法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要是说“把这竹杆‘拗’断了”——在这里,只能读作“ǎo”。如果要是说“这两句话读着有点‘拗口’,改一改吧”——在这里,只能读作“ào”。如果要是用在“他拗不过我,只好答应了”——在这里,就只有读作“niù”了。唉呀,这太复杂了吧!在《词典》里,类似这样的字很多,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怎么又能分得那么清,记得那么牢呢!即使用心去记,也只能记住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如果不用心记呢,那就可想而知了。
写成于2008年10月10日上午10:20
知识文字是迷障
今日下午,我又看到几个有趣的字,分别是“奡”、“傲”、“澳”、“奥”、“骜”和“慠”,还有“八”。
这几个字,出我意料的有两点:一是“傲”、“奥”、“澳”和“八”也可以作姓,二是“奡”、“骜”和“慠”还都同“傲”。都同“傲”我暂时是知道了,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我是“知其然”了,可我却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它们都同“傲”呢?有同的必要吗?可不可以只留一个删去其它呢?由此,我想到了武学大师李小龙。李小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天下无敌,就是因为他能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武学,不断地及时地删去一切不实用的招式。知识无涯,我生有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些无限的有用的知识本来就很难了,干吗还要弄出它同它、它又同它之类的这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字呢?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拆除这些“迷障”!
写成于2008年10月10日下午4:18
汉字太神奇了
真是不看不知道,越看越让人惊笑:一个“把”字,竟有那么多的名堂!
它有两种读音(bǎ和bà)和多种解释。所以《现代汉语词典》里除了在“bà”栏里有它外,在“bǎ”栏里又出现四处它(把1、把2、把3和把4),每一处,当然都作了不同的解释。由此,就让我觉得,汉字太神奇了!通读《现代汉语词典》,我就好比走进了一个塞满宝贝而又看不到尽头的山洞里,在小心翼翼行走的同时,有时难免会一惊一乍的!
爱人和女儿听我这样说,就嗤嗤地笑,说:“就好像你以前没看过《现代汉语词典》,刚刚才看到似的……”
我说:“这都是因为你们压根儿未通读它,不了解它,不知其博大精深才这样讥讽我,要是你们通读了它,就……”
其实,在所谓的文人当中,去通读它的,有多少呢?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唉,这个,或许只有鬼才知道。
我通读《现代汉语词典》,目的是“练功”啊!我也很喜欢武术,深知“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道理。文武有相通之处,武如此,文也会如此啊!
写成于2008年10月12日晨
惊看“啊”的妙用
我女儿看了我的通读《词典》有感之五后,提醒我说:“您用的‘啊’字太多了吧!”我说:“不多,不多,只是你不知道它的妙用而已!”
说实话,当我看到“啊”字的时候我就惊呆了,当时就想有感而发写篇短文,可又因有急事外出,回来后又想读新的,故把它搁置了。
今天,女儿说到这个字,我就立刻又重视它来,觉得确实有必要介绍介绍它,最起码,也得让我女儿知道它的神奇和妙用啊!
“啊”这个字,在《词典》里有五种读音:“ā”、“á”、“ǎ”、“à”和“ɑ”。其意和用法就更让人眼花缭乱、难以记下了。
第一个“啊(ā)”,作叹词,表示惊异或赞叹。比如:啊,中国申奥成功了!第二“啊(á)”仍作叹词,表示追问。比如:啊?你明天到底去不去啊?第三个“啊(ǎ)”也作叹词,表示惊疑。比如:啊?怎么会有这种事?第四个“啊(à)”还是作叹词,一是表示应诺,(音较短)比如:啊,好吧;二是表示明白过来(音较长)比如:啊,原来是他,难怪看着面熟哇;三是表示赞叹或惊异(音较长),比如:啊,伟大的祖国!第五个“啊(ɑ)”作助词,它的意思相对较多:一是用在感叹句末,表示增强语气,比如:多好的天儿啊!他的行为多么高尚啊!二是用在陈述句末,使句子带上一层感情色彩,比如:这话说得是啊!我也没说你全错啊!三是用在祈使句末,使句子带有敦促或提醒意味,比如:慢慢儿说,说清楚点儿啊!你可别告诉小马啊!四是用在疑问句末,使疑问语气舒缓些,比如:他什么时候来啊?你吃不吃啊?五是用在句中稍作停顿,让人注意下面的话,比如:这些年啊,咱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啦。六是用在列举的事项之后,比如:书啊,报啊,杂志啊,摆满了一书架。七是用在重复的动词后面,表示过程长,比如:乡亲们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除此之外,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啊”用在句末或句中,常受到前一个字韵母或韵尾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读音,也可以写成不同的字,比如:“呀”、“哇”和“哪”等等。
写成于2008年10月14日晨
“百足之虫”为何“死而不僵”
今日读到了“百(bǎi)”字,凡与其有关的词和成语也都陆续出现,尽收我之眼底,旋即又入我之大脑。
再之后呢,便派生出新的东西了。派生出来的东西很多,我不可能一一写出,只能择要写之。
就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吧。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现在常用来比喻势力大的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余威和影响依然存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朝历代莫不如此。由此就想到了我的“做人做官研究课题”。我所谓的这个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为官者到底是如何做人做事的。我不可能对所有官一一研究,只能选三种作代表:好的,坏的和一般的。写好的和一般的还算好,虽然其反对者和对立面总要有几个站出来说几句,甚至于愤怒愤怒,但仅限于此,也只是如此。可写坏的,即使是被判了死缓或死刑的,就大不一样了——得过他们好处的以及追随者们等等等等的,总会有几个拉出一副和你开战的架式;即便是温和一些的,眼神里也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个“凶”字,只不过嘴上说得好听一些——“我可都是为你好呀,否则,你就很难混下去了!”哎呀呀,我总算明白了,怪不得那“虫子”死了却不僵呢!哎哟哟,原来如此!
写成于2008年10月17晨
“百战不殆”质疑
昨天我看到“百战不殆”这个成语时,就在写与不写读后感方面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因忙于其他事务未下定决心。今晨又考虑,觉得还是有必要写。
为什么呢?因为我对这个成语作过多次思考,有点想法。
我喜爱《孙子兵法》,曾通读过,故知道“百战不殆”出自《谋攻篇》。这个成语在书中只是半句话,完整的句子是:“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意思是说:既了解了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我认为这话也只能是这么一说,但要实践起来,可就另作他论了;因为这话太绝对了——知彼知己了,果真就一定能百战不殆吗?我看未必,因为“知”是一回事,有没有“危险”、能否“取胜”又是一回事,它们是不能等同的。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被这句话所囿,被这句话所误!
写成于2008年10月18日晨
“柏”字怎么读
“木”字旁加个“白”,不就是“柏”字吗?是的。可它有三种读音啊,你把它读作什么呢?那就是说无论如何你都不能一口把它读死。
如果要把它与“树”和“油”连到一起读时,就只能读作“bǎi”:柏树、柏油。如果把它作为姓,正确的念法也是“bǎi”。若是把它与“林”连在一起读,你千万不要以为“林”和“木”字差不多,就想当然地以为它也读作“bǎi”。要是这样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它与“林”字连在一起时——“柏林”,就是德国的首都;在这里,“柏”的正确读音只能是“bó”。要是把它与“黄”字连在一起,说到“黄柏”这个词时,“柏”字在这里就只能读作“bò”了。
每每看到这样的多音、多意字时,我的头就大。我就在想,即便是中高级知识分子如果不查《字典》或《词典》的话,恐怕至少也有一些难以分清弄明;其他的人呢,如小知识分子和半文盲,那就可想而知了呀!
由此我想到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说过去有位县农工部长在大会上作报告时,把“狡猾jiǎo huá”读作了“咬骨yǎo
gǔ”。他是工农干部,也就难怪了。
另一个是说有位省委宣传部的副部长,面对许多中高级知识分子发表演讲时,竟然把“瞠目结舌”的“瞠chēng”读成了“táng”,弄得四座皆惊。有的就说:作为省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又是个大学本科生,竟然这样,那还真让人“瞠目结舌”!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怪他,他虽然是大学本科生,但毕竟是个领导干部,事务那么繁忙,哪能啥都记住呢!
写成于2008年10月20日晨
由“拜”字组成的敬辞想到了其它
今晨读到“拜”字,看到由它组成的敬辞可谓多矣,这里不妨举几例:
一、如果我们要到外地……临走前和亲友告别,就用“拜别”。二、如果同朋友告别时,恰巧朋友不在,留信可这样:临行匆匆,未及“拜辞”,请原谅!三、如果看别人的文章或书籍,便用“拜读”。四、如果对别人的能力十分佩服,就用“拜服”。五、如果新年向别人祝贺时,可用“拜贺”。六、如果结识他人,就用“拜识”。七、如果去看望他人,就用“拜望”。八、如果感谢别人,就用“拜谢”。诸如此类的敬辞还有,就不一一详述了。
不过,有必要说明的是:一、这些敬辞都是由文化人发明创造的,也是由文化人经常使用的;工人老大哥和农民老二哥是不用的,一是不会用,二是不屑用——他们喜欢用更明了更直白的方式。二、文化人使用这些敬辞时也是分对象的,一般用于比自己强者,至少也得用于和自己地位或文化水平相当的人,以及自己的长辈或受其尊敬的人。三、如果一个文化人又是个领导者,那用起敬辞来,讲究就更大了。我的一个朋友王先生(某出版社总编),见识过这样的两个副省级干部兼文化人,他们写给王先生的信,满口官话,哼哼哈哈;其字呢,也是随随便便、了了草草、“不修边幅”。王先生原以为他们本来就是这样,对谁都是这样。可当他有次恰巧看到他们互写的信,竟然字字工工整整,而且满是“敬辞”和吹捧之意时,瞬间就“顿悟”了——“原来他们是这样的人!”同志们可要注意了,用敬辞,是要分对象的啊!对此,你既不需要呜呼,也不需要哀哉,因为这是比较“现实的东西”!
写成于2008年10月22日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