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点”,我就想说几句
吴玉叶
通读《现代汉语词典》之后,我已形成一种自觉:只要有空闲,就想翻看它。
今日随手翻看时,“标点”二字进入我的视线,引发了我的思考。由此,我就想说几句;因为它在给我带来益处——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确定词语性质和语句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误会”。
下面,我就着重说说“误会”。
我这里所说的“误会”,是专指极个别亲朋好友看到我使用某些标点后所产生的误会。
“引号”带来的误会
最早的一次误会,大概发生在五六年前吧。当时,人民日报出版社决定出版我的《做人·做官》;我为了增补一些专访内容,采访了“某长”先生。当他看到文章中引用许多段他的原话,除最后一段的末尾有后引号,其余每段都没有后引号,而只有前引号时,便以为我搞错了。我再三解释,他才“噢……噢……噢”地不说别的了。我原以为他是弄通了;谁成想,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派夫人到了我家,一再要求在每段的末尾加上后引号,理由是“如果不加上,人家会笑话……”我说了半天,她还是不理解。没办法,我只好从书柜里把“老师”——《实用语文知识手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请了出来,翻到第60页指给她看。当她看到“连续引用几个文段(语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才用后引号”这句和我跟她说的一致,才如释重负地一拍大腿,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好,就依你的!我们不太懂这个,您多谅解啊!”
……
近期发生的一次误会,大概是在今年9月初。某报的原总编辑某兄电话问我:“哎,我看你采访朱成林的那篇文章好多段咋都没有后引号?”
我和他简单解释了一下,他仍然不能理解,问:“既然如此,那最后一段为啥有后引号了呢?”
我说:“独立成段的引文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时加前引号表示后面的文字是引文,最后一段末尾加后引号表示引文结束……”听到这里,他才恍然大悟:“噢,是这样啊,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原来我还以为你搞错了呢!”
我搞错了?——我想,像他们这样想的人恐怕不止三五个吧?我就有点纳闷了,他们有了疑点为什么不查工具书呢?
“破折号”带来的误会
在我国目前使用的9种标号、7种点号,共计16种标点符号中,可以说,破折号是最为复杂的——至少也是最为复杂的之一。
它不仅是标号,同时也表示句中较长的停顿,所以它的前边“一般”情况下不用点号;但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二般”情况下就可以用了。哪种情况属于“二般”呢?就是语言转折或跳跃的时候。比如:
例一: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女人慢慢起来……(鲁迅:《一件小事》)
例二: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在这两个例子中为什么要使用破折号呢?目的就是表示延长停顿的时间,以突出转折、停顿的话题。
这样的规定,《最新标点符号规范用法手册》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看它的人又有多少呢?据了解,太少太少了。我敢断言:许多人只是知道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并不熟知“其他用法”。所以,当我的文中出现这种用法时,首先就遭到了我的一个亲戚反对。她用手对我稿子上一指,说:“哪有两个标点符号这样连在一起用的啊?”
我说:“不仅破折号的前面可以用点号,而且其后边有时也还可以用问号或者叹号呢!虽然从标点符号的用法规范角度看,破折号后边不宜再用标点符号,但特别需要时也不宜不用。
不仅如此,有时,破折号还可以代替冒号!——提起下文虽然主要是冒号的功能,但是如果用破折号来代替,就能使语言更加强烈,或使阅读更加醒目。”
为了使其相信,我又把工具书翻给她看……她终于明白了。接着,她又替我担心起来,说:“那我是明白了,可不明白的人还大有人在啊,你又如何一一解释呢?干脆,你就改变用法依从他们好了。”
想想她说的话,至今,我都觉得挺好笑的……
这些年来,虽然我也时常有用错标点的时候;但是,有一点我还是深信的,那就是不管怎么用怎么错,至少都不会因此使句子引发歧义,更不会把文意弄反,——这才是重中之重的!
有一天,我的那个亲戚突发奇想地问我:“你看了那么多工具书还有用错的时候,——是否有千用万用都不会出半点差错的人呢?”
我说:“有,是爱‘吹牛’的人,或者喜欢开玩笑的人。”
你可别说,在北京,这种人我还真见过一个。他自称熟练地掌握了汉语的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当时,我嘴上不说,心里并不信他,一试,他果然就露馅了——
我对他说,我说几个标点符号的名字,麻烦你把它们写出来。他说,这太简单了……
于是我就开始说:“虚缺号、隐讳号、连珠号、省字号、代替号、趋向号、序号、页号、节号……”
我说完后,只见他,才写出四五个。我担心他没有听清或没听完整,于是又说了两遍;再看他时,——只见他,愣在那里,傻笑……
哎,这个世上,有意思的人和事真是太多了!
逗笑归逗笑,我得提醒一下我的朋友:凡没看过这方面工具书的请多看看,最好能养成一种习惯;凡是像我一样半懂不懂的,就继续努力;凡是很自负的,请谦虚戒骄,——其实事实并非像你主观想象的那样,——仅在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你不懂的还有很多,因此,说话要给自己多留点余地,免得就像我在北京遇到的那位先生那样。
还想提醒一点的是——
其实,标点符号是极其有限的,而语句却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在按照规范性使用的同时,一定要懂得活学活用、灵活变通。
兵法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有智谋的文人又说“文无定式,文成式定”。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在教导我们:不要迂腐不化;要在“守正”的同时,设法想着“出奇”!因为“(只有)善出奇者,(才能)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综上所述,关于使用标点,我认为,凡这方面的“大家”,都应该经历如下三个阶段:只知道“守正”——此第一阶段也,学会了“灵活变通”——此第二阶段也,学会并善于“出奇”——此第三阶段也。
以上所谈,仅仅是我的一孔之见,愿就此和朋友们共勉。
作者后记:
“标点符号”是“死东西”,可若是把它们,——尤其是点号,用活了,就能取得很好的修辞效果,发挥出神奇的作用和力量!
比如“叹号”。我们光知道“一般用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会“其他用法”。目前“其他用法”有三种:一是可以把“叹号”用在某些字词的后面[例:安知(!)不是鲁迅运动了书店老板,加以迫害],二是可以把“叹号”和“问号”并用(例1:该死的修道路工,不是在胡说吧?!例2:有点太扯是吧!?我的幽默不是一般人能欣赏的),三是可以把“叹号”叠用(例: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当然,要想学会这些知识,仅看老版本的工具书还是不够的,还得看新版的……
写于2009年9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