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斯人独憔悴
(2021-01-22 10:42:48)
标签:
转载 |
斯人独憔悴
余显斌
1
道光九年,即1829年,在北京,在礼部主持的考试中,两个书生落榜,一时人人惋惜,甚至有人写诗《两生行》,慨叹不已。
是的,王朝已到末期,需要人才。
华夏大地,满目疮痍,亦需人才。
可是,这样的两个才子,两个腹有乾坤、心藏万卷的人,却在笔战中落榜,这是这片大地的不幸,是历史的不幸,也是这场科考的失败。
两个中的一个,离京之日,慨然挥笔,落墨宣纸,吟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就是诗人龚自珍。
另一个,则是被梁启超赞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的《海国图志》的作者,名叫魏源。
两人,都是那段历史天空的明星。
1829年的一场科考,没有让两颗星凋谢,相反,让其格外耀眼,格外明亮,至今仍熠熠生辉。其中,魏源更甚。
2
当时的帝国,已经走向夕阳晚照、群鸦乱飞的时期。内部,八旗子弟,遛鸟斗虫,走马歌楼,醉卧妓院。一个个士大夫,仍钻入古纸堆里,躲在泛黄的文字里,做着自己的训诂之学,考据之学。
窗外,早已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时光如鸟翼,无声而过。
海外诸国崛起,科技发展,蓬勃一片。
大清,仍迷醉于老大帝国、万国来朝的梦幻中,在颐和园里歌舞管弦,在帘卷西风里沉溺于倚红偎翠,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写的不只是南宋胭脂水粉沁软人心的生活,更是晚清士大夫颓废风流生活的写照。
众人皆醉,一人独醒。
众人噩噩,一人独对无边斜阳,叹息彷徨。
这人,就是魏源。
他没有坐在书斋里,对着宣纸,对着古纸堆,对着蠹虫咬啮的残书,吟花弄月,对影伤情;也没有装修一间净室,在瓦屋纸窗之下,弹琴长啸,细品清茶。
他抬起头,望着远方,望着九州之外的世界。
当别人仍局促于眼前情景时,他的思想早已走向远方;当有的人还不知外面的各国存在时,他已经开始着眼于这些国家的科技、文化的研究;当很多人在醉梦中呓语声声时,他已经高喝出一句在那个时代足以惊破世俗的话:“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句如滚雷,划过历史的天空;如洪钟,在岁月的深处回荡;如大吕,在时光的巷道中远远传开。可惜,整个大清朝一片鼾声,一片沉睡之声。只有他站在天地间,站在微风中,风吹长衫,猎猎作响。
他很孤独,带着一种先行者的孤独。
他很寂寞,带着一种缺乏知音的寂寞。
他就那样,站成历史的一尊雕塑,从他那个时代,一直站到今天,站到永远。
3
这个从潇湘一路走来的书生,走得沉重,走得顽强,走得坚韧,就那样一步步走着,从屈子曾经徘徊的江边,一直走向中国的思想史,中国的文学史。
每次想到他,我就想到了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推着一块巨石,朝着山顶推着。每次快到山顶,石头又滚回来。他就那么永远推着,没有希望,却决不放弃。
在大清,在那个已经病入膏肓的帝国,魏源就是西西佛斯,他推着一个希望,一个渴望王朝觉醒的希望,一个渴望帝国强大的希望,就那么使劲推着,可怎么也推不上去。但是,他从没有放弃,没有沮丧,没有气馁。
他扛着希望,扛着理想,就那样跋涉着。
他的身后,是带着汗珠的脚印,一步一步,沉重实在。
前不见古人;身边,没有一个路过的人,没有一个伸手帮扶一把的人。甚至,还有人落井下石,反推一把;还有的人,在他疲累的精神上,再捅上一刀。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一群龟缩在封闭文化中的人的悲哀。
这,也是他的悲哀,他不幸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
这更是一个民族的幸运。在一片迷蒙中,一片愚昧中,一片自筑藩篱自我禁锢中,他第一个醒来,第一个走出门外,第一个突破围城,站在外面,高声呼喊着屋子里的人:我们得效法外国,我们得改革,我们不能固守成规。
他的喊声,至今仍回荡在民族的记忆里。因此,这个伟大的民族,毫不吝啬地赠送给他一顶桂冠——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即此一点,他就是历史的一个坐标点。
4
走在那个时代,走在跌宕起伏的人生路途,他没有一味地看着远方,更多的是着眼脚下,着眼身边,着眼生活,着眼国计民生。
他永远有别于那个时代高谈阔论的士大夫。
他永远有别于那个时代夸夸其谈的读书人。
这个从隆回走出的书生,没有让古文字将思想禁锢住,没有让守旧的世俗筑下的高墙围困住,他是理论家,更是实干家,他用眼睛观察,用脑子思考,用笔书写,用行动证明,他的见解是超前的,是正确的。
黄河发水时,当主管官员准备开闸放水时,他走出来,以一介下级官员,对上级说不,并且“亲击鼓制府”,将上司告到更高一级官员那儿,从而,使得下游百姓免为鱼鳖,使得下游乐土免为泽国。
他巡视黄河,告诉大家,黄河应改道北行,可人微言轻,无人理睬,不久,“铜瓦厢决口,河果北流”。
面对国内商品价格,高于外来商品价格,他提出,要让国货便宜,百姓愿买,唯一的办法,就是变法,就是运用科技手段,让费用下降。很多人将他写的《卤差》一文,仅仅看成是针对盐务而发的文字,那就太片面,太狭窄了。他是以此为基础,告诉当政者“非裁费曷以轻本减价?非变法曷以裁费”的道理。
改革,变法,始终是他的文字里的经脉,是他文字的灵魂。
5
这个从隆回走出的文人,着眼于西方文明,却又不一味崇拜他人,一味否定自己,他面对着外面的天风海雨,豪迈地道:“中国智慧无所不有。”我们只要不拘一格,只要广开言路,只要善用人才,我们一定会杀出一条血路,突破困局,到了那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面带微笑,走向历史的前列,走在世界的前列。
他的目的,就是打败外敌,振兴中华。
因此, 当三元里抗英胜利消息传出时,他欣喜欲狂,情不自禁,吟诸于诗道,“揭竿俄报郅支围,呼市同仇数万师”,面对英军入侵,当地百姓,号角一声,十万健儿,围住敌人,让对方惊慌失措。后来,在《海国图志》里,他再次回顾那次烽烟鼙鼓之战,抑制不住豪迈之情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欵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整个句子,短句出之,犹如匕首,如箭镞,带着力量,带着铁血,今天读之,仍能感觉到这个书生写下这段文字时风姿飞扬的清形,以及内心的激动之情。
他歌颂百姓的抗敌御侮的精神,“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
他痛恨投降,痛恨鞠躬卑膝的卖国行径,指斥三元里斗争中,放掉侵略者的官员道,“几获雄狐来庆郑,谁开兕柙祸周遗”,英军本是瓮中之鳖,无路可逃,最后,是谁将这些群略者放走的?毫无疑问,他的笔尖,已经直指向这个已经奄奄一息的王朝。
有学者读《海国图志》,带着不满的口吻道,“将以尊内,适使外人笑我学者为井蛙,反辱国矣”,这样的观点,毫无疑问是迂腐之言,是不切实际之言。
用建筑比,《海国图志》是一扇窗子,让我们的先贤得以站在窗前,观察外面的世界。
用音乐比,《海国图志》是一声号角,唤醒了一个时代。
6
公元1857年,即咸丰七年,江南正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这个从隆回走出的书生,终于停下了自己手中的那支羊毫,闭上了眼睛。
他用自己的文字,播撒下一地新理念的种子。
他用自己的声音,叫醒了一个时代。
现在,他的笔放下了,他的声音停止了。外面,水色净白,花光弥漫,然而,这个国家,仍处于任人宰割中,处于积贫积弱中。
他离世的时候,一定难以瞑目吧。
他离世的地方,在杭州一处僧舍中,距离故园很远,距离隆回很远。但是,他又如一轮月亮,丰盈着,洁净着,照耀着隆回的山水岁月,也照耀着中国历史的一段山水岁月。
他活着,斯人独憔悴。
他死后,是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华夏三月,一片凄然,带着一种哀伤,一种思恋。
(余显斌,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楼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余显斌,《读者》《意林》《格言》等签约作家,至今出版文集十九本,写作至今,在几百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三千余篇文章,《父亲和老黄》等六百余篇文章在各级征文中获奖,《知音》等一百篇文章被各种高考、会考、中考以及其他考试选做考题。
本文获得“魏源杯”征文铜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