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溯源古唐州

唐州,今唐河县之古名。唐河县名,又来自古老的唐河。然则唐河之水,古时又称沘水、泗水、泌河,故而唐河之县,古时亦称沘州、泌州、泗州、唐州。
唐河,古老而悠远,已在南阳盆地东缘,流淌千万忆年。她发源于伏牛、桐柏两山握手处。两山发二水,赵河与潘河,相合为唐河,穿社旗,经唐州,过新野,至湖北襄阳,与白河相汇,更名改姓唐白河,注入汉水,终入长江。为南阳境内第二长河流。
唐河于古宛盆地淙淙流淌,万年不倦,忆年不息,滋润生养一河两岸草木青翠,万物葳蕤;孕育催生方城、社旗、唐州、新野四地生民繁衍旺盛,生生不息。若果,我们将唐河之水,比作一棵枝蔓千古的长春之藤,那么她所联结的方城、社旗、唐州、新野四个州县,就是这棵春藤之上结出的四枚金瓜。四枚金瓜橙红鲜亮,古韵幽悠,醇香酽醴,韵致绵长。都曾在历史上,出现过别于其他县域的辉煌,即下辖数县的州郡之邑的经历。
当然,缘于唐州地处唐河最宽阔涌盛的位置,得益唐河泽润滋养更多,承接唐河恩惠施予更多,而且从古至今,处于长安、洛宛通往东南之信阳、随枣、江淮、江浙的水陆咽喉要道,历史上先后立国治州,所以说唐州是四枚金瓜中最大最重的一颗,当不为过。
翻开煌煌史籍,记载唐域始于夏代。夏朝域属豫州。商周时期,唐域先后为申国、谢国属地;两汉时代至三国,属南阳郡。晋至南北朝,域内辖属变化较大,历为州、县,治所变化亦大。唐代始为唐州,属山南东道;宋属京西南路,金属南京路,元属南阳府。
明代废州复县。清朝至民国一直延续,直至现今。
由上史料看出,唐宋金元是唐河最好时期。这个时期,南阳处于南北政权割据争夺中心,备受战乱兵火扰掠焚损,早已城不为“城”,郡难为“郡”,不能担当南阳盆地统领之位,于是相对偏隅的唐、邓两地,开始设置州邑,并将原来南阳郡所辖县域一分为二。唐州管辖泌阳、桐柏、社旗、方城、唐河五县,长达七百年之久。
唐河县历史上曾经称“国”——唐国与蓼国,唐国无考,蓼国于现今唐河县湖阳镇。
蓼国国姓为廖,属于黄帝后裔。廖王叔安为西蓼国开国国君,后人以国为姓,称谓廖氏。是世界廖氏发祥地。公元前639年亡于强楚。蓼国灭亡后,蓼氏后人为了生存,举族向东、北方向迁移,在固始、安丰等地又建立多个蓼国,史称东蓼。
秦国灭楚,于原蓼国地域置胡阳县。汉代以城南徽子湖之因,改“胡”为“湖”,始为湖阳县。地域跨今唐河县南与枣阳市北,属南阳郡。县邑在今湖阳镇。两汉延续,直到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及宋朝,湖阳一直为县。元代废除。
史料记载,湖阳于东汉时期,为刘秀起兵反莽,建立霸业的重要基地。刘秀的外公樊重,舅舅樊宏,都是湖阳新店人。樊重一家忠贤节俭,勤勉为人,德高望重,不骄不纵,为刘秀建立东汉以及治理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刘秀感恩戴德,登基后追谥外公樊重为寿张敬侯,舅舅樊宏为寿张侯,其弟樊丹为射阳侯,侄子樊寻为玄乡侯。樊宏去世后,其子樊鯈继承寿张侯爵位,又封次子樊茂为平望侯,一族五人,尽皆封侯。
除了樊重一家,刘秀手下大将马武、陈朋、马茂、武谭等皆为湖阳人。公元8年刘秀称帝后,将其大姐刘黄封侯于此。史称湖阳公主。现湖阳镇南一公里处,有湖阳公主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唐河县城,最有名最醒目的古迹,就是两座古塔——泗州塔与文峰塔。
泗洲塔位于唐河县城新春路北段,现在的县宾馆院内,为河南省现存最高、体量最大的古塔之一,有“泗洲寺塔离天一丈八”之称。始建于宋绍圣二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1963年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泗洲塔亦称菩提寺塔,原本位于菩提寺内。现今寺已不在,唯留一座矗天雄塔凌空而立,昭示着昔日菩提寺的繁盛与荣耀。泗洲寺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外形系八棱锥形,全11级,总高50米。塔底有塔基,边长7.6米。每层塔身均有一门,下置砖雕斗拱,转角有风铎,檐下为平座。由一层进塔,可见塔内砌有青砖心柱,绕围心柱四周,有88级螺旋台阶可登塔顶;二层塔身外壁之上,嵌刻有59尊小巧精致的释迦牟尼佛像;四层外壁上面,镌嵌有6尊佛像,佛像高21厘米,端坐于莲花须弥座上。塔身翼角,有砖雕龙首80条,悬于塔外33厘米,雕龙口衔铁环,环系风铎,风起铎鸣,梵音悠长。塔顶为八条攒尖式,华盖碧绿琉璃瓦,流苏俯莲、覆钵,最高处为巨大绿色宝瓶,熠熠生辉,普照人间。
该塔修建至今,近千年来,屡遭风霜雨雪侵蚀,还有战火人祸破坏,多有损伤,明洪武、万历及清代乾隆年间,数次重修。近年来又经唐河县大规模整修,才保持现在完好模样。据说塔顶,有时会冒白烟,名为“古塔凌烟”。为古时唐河八大景之一。
…… ……
文峰塔位于唐河县城东南隅,始建于明末清初,据说时为培植唐河文风,弘扬圣贤学风兴建。文峰塔为仿楼阁式砖塔,塔身呈八边形,身分九级。塔身通高30米。外形挺拔隽秀,犹如一支饱蘸浓墨之神来之笔,耸然屹立于县城之郊,与泗州寺塔遥相呼应。形成“一城担二塔,二塔抬一城”美妙景观。
此塔一至八级,塔檐以砖出外椁栏,呈现斗拱平座;九级塔椁仅有外椁斗拱,无有砖砌平座。一级塔身为实体,二至九级塔中空;二至五级为圆形,以上部分为方形;二四五六八级上,均有拱形门与窗;四级东、西两方向,镶嵌石雕佛龛像,身高25.6厘米;九级南、北二方位,嵌刻精巧佛龛像,身高16.22厘米。四座佛像面容恬静,姿态优雅,袈裟飘动,笑看人间。实属砖雕艺术中的精妙之作。
此外,塔身二级正南、西南方向,还镶嵌有汉白玉塔铭一块,铭长120厘米,宽55厘米;铭文507字,记载了清朝康熙十年维修此塔的概况;二、三两级塔身之上,分别用长120厘米、宽55厘米的大理石,刻有“太乙、甲秀、光联、天中”字样;二级东南方向,镌嵌有“凤凰朝目”图案。这些文字与画图,雕工精细,技法纯熟,雄浑遒劲,为研究明清书法、石刻艺术之宝贵资料。
塔顶为1米多高的铜质塔刹,有宝珠和基座,四周以铁链固定于塔顶。远近观之,雄拔峭立,刺破云天,金光闪烁,辉耀人寰。
览罢文峰塔,必瞻冯友兰。因其为天上文曲,下凡人间,出生于唐河县祁仪镇,自幼聪慧过人,勤勉好学,终成中国现当代文史巨擘、哲学泰斗,唐河人的骄傲。
冯友兰纪念馆,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唐河县城西隅,毗邻唐河,紧靠国道。不远处凤山植物园坡青水秀,植物葳蕤;近邻有滨河公园曲径绕堤,林带逶迤;周边是冯友兰湿地公园水波潋滟,草青树绿,松柏遒劲,风景如画。环境静谧清幽,交通十分便利。
怀着由衷虔敬,踱至纪念馆前。于冯友兰汉白玉半身塑像前躬身而立,默然致礼。礼毕,走进馆门。整个纪念馆一正两厢,三进四合,青瓦粉墙,朱红门窗,显得既幽静又热烈,既清雅又凡常。据说此馆设计,保留了唐河祁仪镇冯友兰故居之原始风貌,尽可能运用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建筑要素,较全面地展示了一代哲学泰斗生平起居、工作学习、攻读钻研、著书立说之经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瞻仰文化前辈、学习其不懈钻研攻关执著精神的好场地。
纪念馆共设展厅十余处,按顺序分别是会客厅、父母居室、兄弟居室、沅君居室、影视厅、友兰展室、老学堂、家族遗物陈列室、书画展厅、家族名流展厅、冯学研究概况展厅、友兰与故乡展厅、魅力唐河展厅、中外哲学家展厅、著作展室等。馆门匾额“冯友兰纪念馆”几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杨辛题写;较小“进士”匾额,是光绪二十四年,冯友兰父亲冯台异科举折桂,中三甲进士,冯家挂的进士牌匾,一时成为祁仪盛事。
循序览完展厅内容,心绪卷荡踱出馆外,脑际除却敬仰就是感慨:冯友兰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然则他的了不起,是得益于背后那个了不起的家族啊!
祖父冯玉文虽为商贾,却文蕴深厚,知书识礼,洞透人生,重视教育。经商挣了钱,却清醒认识到:“富贵何足荣,清贫岂为苦?试观富贵人,谁免一抔土!我无旷达识,至理颇先睹。”因此,对三个孩子的教育十分严格。三子女中,两人考中秀才,一人考中进士。
父亲冯台异,即是考中进士那一位,于光绪十五年中举,后受清廷赐予同进士。
冯家有善诗家风。冯玉文有《梅村诗稿》;二子中,冯云异有《知非斋诗集》,冯台异有《复斋诗集》。一女士钧亦善诗文,不幸十八岁时病逝。冯家将其生前诗作,辑为《梅花窗诗草》。冯氏一家出了四本诗集,此乃很少见的文化奇观。
到冯友兰这一代,更是了不得。本人是文史家、教育家、哲学泰斗;夫人任载坤是清末革命家任芝铭女儿,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当过校长。后为冯友兰专心学术,放弃了自己事业,专司家务。弟弟冯景兰是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地貌学家;妹妹冯沅君是一代才女,现代学者,继陈衡哲、冰心、庐隐之后的又一著名女作家。其丈夫陆侃如亦是有名学者;堂妹冯让兰,北师大毕业,因病放弃事业,成为同班同学、哲学史家张岱年夫人。
冯友兰育有二子二女。长女冯钟琏,西南联大毕业,北京31中优秀教师,1975年英年早逝;老二冯钟辽,西南联大读书时从军抗日,参加滇西反攻战役,后去美国成为锅炉专家;
次女,冯钟璞,笔名宗璞,著名作家,长篇小说《东藏记》曾获六届茅盾文学奖;老四冯钟越,我国飞机强度专家,专业成就十分突出,可惜51岁就病逝了。
冯友兰曾说:“家也是小社会,一家有一家的风尚,即所谓家风是也。一个人可谓其家风所化。”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家风内涵与影响作用之大,真的不可低估小瞧。“冯门望族”的血脉渊源与人文精神,应该启迪我们深深思索。冯氏几代人的卓然成就与传奇故事,仍在激励着鼓舞着无数后人,于人文攀登的路上,执著奋进,铿然前行。
当然,作为历史悠远的唐河县,人文积淀十分沉郁丰厚。除却上文提到的古蓼国、沘州、泌州、泗州、唐州,泗州塔、文峰塔与冯友兰纪念馆,还有不少人文蕴含丰郁的好地方。
比如唐河文庙;湖阳公主墓;湖阳龙泉禅寺;白玉山普化寺;寨茨岗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传说大禹治水时系舟的石柱山;唐河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等……
石柱山森林公园位于唐河县城南,横跨祁仪与马振抚两个乡镇,山体东西走向,长约40公里。山顶两块大石屹立如柱,高十余米,故称“石柱擎天”,传为大禹导淮治水系舟处。为唐河县八大景致之一。景区内有和蚌献瑞、鹰视苍穹、平湖醉春、金蟾祈福等景点,集雄、奇、险、秀、幽五景为一体,是一个游山玩水、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远远看到石柱山顶的石柱了。众人一阵欢声振奋,不觉加快了攀援速度。来到石柱之下,都被这个天外来客一般的庞然大物惊呆了。此石柱高约十余米,横空屹立,顶天立地;粗有几十米,层层累累,交错叠压,临险而立,又纹丝不动,就这样傲然屹立于茫茫群山之巅,苍苍晴空之下……这样的孤矗天地之间的庞然大物,是从何处来的呢?到底是大自然自己生成的?还是造物主将其从渺渺天外搬运而来的呢?
立于石柱之下,俯瞰方才来路,那条登山石路,已成曲弯飘带,盘桓缠绕于青山翠峰、云遮雾罩之中;展望山下,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蜿蜒漫漶;再往远眺,唐河平原郁郁葱葱,一览无余,阡陌纵横,水库清碧,让人神旷情怡,心境豁然开阔。心想这样的世外仙界,必有神、佛在此驻留的吧?思絮之间,就有钟声传来,转身一看,原来山后果有观殿一座。
山顶巨石后面,几间祖师殿凌空而建,雕梁画栋,彩枋雕拱,金瓦红柱,脊卧瑞龙,檐列瑞兽,翘尖欲飞,巍峨壮观。每处观殿皆有石栏护卫,观殿之间亦有石桥相通。这些道观殿堂,建造得真是不错,丝毫不亚于那些名观道宫。然而这陡峭山岭峰巅,这些水泥、木。瓦等建筑材料,是如何运送上来的呢?要付出多少的辛劳与汗水?
思绪至此,心下不由生出,对于那些坚执虔诚的宗教中人的无限敬重与衷佩!
他们为了心中的执念,为了替众生指点迷津,释惑解难,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相比他们,我们这些看似超凡脱俗,自视清高,激扬文字,空论社稷江山的所谓文人,不仅羞愧万分,自惭形秽。还是少点空谈,少点高远,像这些虔诚执著的宗教中人一样,多为社会、民族,踏踏实实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吧!
唐州历史悠远,风光绮丽如画,文化积淀丰厚沉郁。正因如此,致使南阳盆地东隅的这块人文厚土,人才辈出,源远流长。除却上文提到的冯友兰极其家族杰出人物,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马武、光禄大夫樊宏等人;唐河历史上的文韬武略还有曲端、李坚、曹应琦等。
近代和现当代以来,唐河更是人才辈出,枚不胜数。诸如革命烈士张星江、周邦彩,考古学家徐旭生、著名诗人李季、著名作家作田中禾,河南文坛名人杨贵才、杨稼生、王福明、曲令敏、马新潮、夏挽群、南飞雁、郭富文、青年作家汗漫、水兵、张炳生,本县作家王喜成、曲凡杰、杨山林、党万树、杨永汉、金少庚等等……
唐州古远,名人荟萃。本身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之河!
站于唐河大桥凭栏环望,一河流水,涌涌汤汤,六桥横架,交相辉映;舟来船往,樯帆影绰,北通裕赊,南泻襄汉;两岸楼宇,鳞次栉比,绿荫遮掩,塔影隐约,韵味无穷;桥面之上,人车如流,东行西走,来往穿梭,争相奔忙……
那桥行车飞的人儿,俱是绘制唐河美丽蓝图的画师,建设唐河美好家园的工匠,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古唐州的未来画卷,定会更靓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