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柏山记

(2020-04-02 11:32:19)

      桐柏山记

            宋云奇            

 桐柏山记


桐柏山横跨豫鄂,西卫宛唐,东连信阳,南接随枣,素有宛东咽喉

桐柏山初始非名“桐柏”,古名余山、涂山,别名大复山、白云山、胎簪山等

其山不算太高,亦不算大,远无秦岭、伏牛那般雄浑壮阔,纵横千里之势。然却挺拔俏峙,奇诡俊秀,植被丰茂,林木参天。自有一番别样魅韵傲江湖:春呼杜鹃红满山,夏令瀑流挂水帘;秋展枫叶山染遍,冬雪素裹耀云台。游人来此游过,纷纷由衷赞曰:“可与华山高险敢同黄山竞秀。”词语寥寥,字字如金,可谓桐柏山最佳之写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参加县文学创作班,有缘数游桐柏山。曾立于峻峰之下,望着其峭拔奇峙之魅姿,难抑胸中疑问:以其“并非雄阔之身”,何以能名扬华夏、闻达天下?后随时日聚垒,阅读籍卷释疑,方才如梦方醒:皆由其独特地理位置、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以及丰厚的传统文化之交错与融汇,才凝聚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之妙高境界矣!

桐柏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古代中国版图之“中点”。历史上曾被称为“天下之中”。所谓“之中”,即处于华夏民族两大母亲河——黄河与长江之间,是第三大河流淮河的发源地——即江淮流域之始点之上。鉴于此因,其必然成为古代中国两大文化脉流交错汇聚之地。

黄河流域远古文明记载,多见于《诗经》《尚书》《史记》长江流域远古文明记述,多见于《山海经》《水经注》《淮南子》然则两大类文明述记中,交错最多的地方,则为“盘古开天”“神农降世”和“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与故事。而这些在中华民族流传久远、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均与“其貌不扬”的桐柏山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桐柏山为华夏民族创世之神盘古的诞生地。

中国首部神异奇书《山海经》《海外北经》记曰: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汉末徐整《五运历年纪》则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宋代《太平御览》卷二又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上述古籍中,一句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死后……血为淮渎”与“后乃有三皇”,不仅将盘古诞生创世之地,定位桐柏山;而且亦将淮河的发源地,确立桐柏山;同时厘清盘古与“三皇”之关系,证明盘古为华夏创世之祖,“三皇”则为盘古子孙。

除却大量文字记载,还有长江、淮河流域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流传的民间传说予以佐证。西南苗、瑶、黎等少数民族中,就有盘瓠创世神话故事。之中盘瓠”即为盘古。尤其桐柏周边的南阳、信阳、枣阳、随州、驻马店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盘古爷、盘古奶推磨成亲”、“女娲娘娘抟土造人”“盘古锁蛟”等故事,如今桐柏山太白峰下,还有盘古庙、盘古洞、盘古井、盘古斧等多处古迹存在。另外,桐柏山北延驻马店泌阳境内支脉,亦有盘古山、盘古村、盘古庙、盘古场、盘古磨等风景名胜。

桐柏、泌阳同为桐柏山系,且泌阳过去长期属辖南阳,故两地盘古名胜古迹,共属盘古传世之地。鉴于此情,后来两地相继分别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盘古之乡”与“中国盘古圣地”。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两地都要举办隆重的“祭拜人祖盘古”盛典,有海外和全国的相关专家,以及当地百姓万人参加。

同时,桐柏山亦是炎帝神农氏之诞生地。

桐柏山以主峰太白顶为线界,北属桐柏,南入随州。南麓分支有烈山。《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南方火也,其帝炎帝”。《礼记·祭法》亦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又证: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

现随州烈山有“炎帝神农名胜景区”。景区内有神农洞、神农碑、神农牌坊神农广场、炎帝纪念馆。四周分布有炎帝神农殿、神农庙、观天坛、神农九井烈山大宗祠等古迹名胜。每逢炎帝生辰祭日,世界华夏子孙及当地群众数以万计前来烈山祭拜神农

思绪翻飞漫漶着,仿佛再至桐柏山,登临盘古神庙前。顺石砌台阶扶摇而上,进入盘古大殿。人类始祖盘古神长发披肩,两角斜竖,双目圆睁,神情坚毅,一手托地球,一手持阴阳,端坐神坛上,傲然宇宙间……恍惚中感觉时空倒流,时光又回至混沌之中,盘古神于混沌之中憋闷难耐,禁不住摇动四肢,下蹬上顶,身躯日益壮硕高长,撑开天地万仞空间,仍然憋燥难以忍受,于是挥动神斧,腾空而起,左劈右砍,将混沌外面的一层“蛋壳”斫碎,天地间呛啷一声敞亮开来……盘古禁不住扬天大笑,举臂欢呼宇宙重生,然后长呼一口生命精气,高擎胯下创生之根,欢爽畅快,洋洋洒洒,迸射出三道清亮水流:一道喷飞北方,劈通高原成就黄河;一道射至南向,荡畅峰岭变为长江;第三道劲道不足,只得顺势而下,冲开大地流成淮河……盘古喷射完毕,忽觉疲乏之极,自知生命大限将至,遂将骨骼化为山岭峰峦,血脉变成江河湖溪,毛发幻化树木草须,精涎异变稻黍虫鱼……人类有了生存条件,才由此得以生衍开来……

当然,桐柏山还是道、佛两大宗教汇聚地。

桐柏山初始为道教圣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主峰太白顶上,汉代有“保安观”远近闻名,远望此观红墙碧瓦,金顶翠栏,游人赞曰“金亭翠阕”,为桐柏著名“旧八景”之一。传说道教开山鼻祖张三丰,曾于此修行炼真。太白峰下有水帘洞、桃花洞、花果山、通天河、老君堂等道教名胜,被称为道家“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明代曾于新野任过县令的吴承恩,就是数游桐柏山后,根据如上诸多名胜遗迹,精心构思创作出神话巨著《西游记》的。之后佛教进入,道教衰落,然时至今日,山下之祖师岭道观依然香火旺盛,求愿者众。由此可见,道教文化在桐柏山中根深蒂固。

桐柏山佛教自隋唐开始传入,至明清时期达至鼎盛,香火最旺时候,僧众六百余人。山中现有佛教庙宇二十余处。其中水帘禅寺、云台禅寺最为著名。水帘禅寺更是与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一起,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

心随思绪飞扬,犹如重游水帘、云台二寺。

站于山下,远眺水帘禅寺:千尺瀑布自天降,瀑雾迎日缀彩虹;青山碧水掩映里,水帘禅寺半遮影。趋近再看:石阶玉栏通禅境,溪流潺潺静无声;佛寺朱墙金瓦现,飞脊翘檐凌空朦。及入寺院:庙宇殿阁连成串,错落呼应浑然成;佛祖菩萨分庭坐,面凝微笑俯众生;香客袅袅许心愿,木鱼声声传梵声……

踏入山中,遥望太白峰顶:云台禅寺凌空矗,白云飞渡自逍遥;一览众寺俱矮小,唯我傲耸独自高。顺千级石道,登临禅院前庭,放眼北望桐柏,万千气象呈峥嵘;极目远眺楚地,山水纵横一片天。渐次谒览寺内殿堂,祖堂、祖师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忽生惊异:此寺怎么佛道合一呢?查阅资料,方知此处原为道教 圣地,后经佛教白云禅系高僧瑞德和尚感化,皈依佛门,道观变为禅院,但仍保留了道教祖师的殿堂,以彰显佛教的宽怀与包容。此后,云台禅寺远近闻名。并于周边附近,衍生出水帘寺、普化寺、观音寺、妙法寺,以及随州一带的卧龙寺、云堂寺等一大批禅寺,如棋布星罗,众星捧月,与云台禅寺融汇于一起。其影响一度达至中国南部各省,以及港澳、东南亚地区……

然而,最需要泼墨描述的,是桐柏山下的淮渎庙。淮渎庙亦称禹王庙。

盘古开天,血为淮渎桐柏山为淮河发源地。大禹治理淮河水患,曾三至桐柏山。

《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水经注》卷三十云: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尚书·禹贡云:“禹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荆州记》曰:桐柏淮源涌发,其中潜流三十里,东出大复山南,山南有淮源庙。上引所述“平氏县”,为桐柏当时县名。大复、胎簪、余山、涂山均指桐柏山。

桐柏是个神奇的地方。桐柏民间曾有“平氏不是市,吴城不是城,固县不是县,毛集不是集”的俗语。意即这几个乡镇的名字,起得太大太高,与其级别不相符合。后来阅读史籍方知,缘于桐柏处于两省、三市交界,历史上县域数次变化,县城位置亦有改变。除平氏外,该县吴城、固县两镇,历史上都曾作过县治之邑。

最值得书写的,应是大革命时期,桐柏曾是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核心地带,当时著名的代表河南省委指挥军事斗争的桐柏军区,办公地点即在桐柏。闻名遐迩的文学长卷《桐柏英雄》,电影《小花》,电视连续剧《桐柏英雄》《南阳大会战》等,主要故事发生地点都在桐柏。

淮渎庙位于桐柏淮源镇。史载初为淮祠,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所建。两汉时改为“淮渎庙”。该庙所在地,因名“固庙”。后该庙经由河水冲激与兵火损坏,几乎毁废。宋代迁址县城东地势阔高处(现一高院内)。千余年来,屡遭战乱破坏。明清时期数次修葺。后再经战火人祸侵蚀,几近破损殆尽。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国家淮委会支持下,桐柏于原址重修淮渎庙。所在地亦由“固庙”改为淮源镇。

从浩繁史籍中逸出,恍惚再谒淮渎庙。跨月牙形拱桥,入朱墙红瓦南山门,迎面为主建筑禹王庙。庙门之上刻有清康熙皇帝御笔“灵渎安澜”遒劲大字。该庙阔五高二,朱墙红瓦,飞檐鎏金,画栋雕梁,陶瓷彩釉,色彩绚丽。庙内矗立巨型汉白玉大禹雕像,四周墙上附有大禹治水地理图与彩色壁画。地理图上方,有清雍正皇帝题字匾额:“惠济河漕”。

站于大禹像前瞻谒崇思,心内顿生敬仰之情:大禹为华夏历史上治水之神,其伟大功绩与忘我精神,遑论古今无人能比。因此备受老百姓爱戴和历代朝廷尊崇。曾多次被皇帝追封谥号,使节祭拜,建造庙宇亦照王公国戚规格。我想,大禹的成就与功劳,完全有资格享受这些。然而,作为大禹,他所付出的一切,是为了这些所谓的“待遇”吗?

禹王庙前两侧,左有展示淮源历史文化、民族习俗与实物图片的陈列馆;右有淮河流域——桐柏山至江苏淮河入海处的全程立体模型图。浏览民俗展馆,再次体味浓郁醇厚淮乡风情;纵瞰淮河模型,犹如浮随淮源之水,进入曲折蜿蜒之千里淮河。人说淮河是一涝灾多发之河,给沿岸百姓带来无尽的苦难。其实细研史籍,完全并非如此,淮河曾经是一条祥瑞福祉的河流啊!一河两岸沿途各地,哪里不是稻粮鱼米之乡呢?只是由于后来黄河漫漶,夺占了淮河入海口,致使河口升高,淮水倒流,才开始出现淮河水患。但这个责任,不在淮河,而在黄河。所以这个“黑锅”,淮河不能背。在此也算给淮河正名吧!

穿禹王庙,左右各有长长的碑廊,内藏历代官员以及名人谒祭淮神大禹的镌刻石碑及文物。碑廊内侧松柏掩映中,各有一红柱翠瓦琉璃亭。西边亭内藏立一碑,正面镌刻明万历年间《重修淮渎庙记》,背面是清康熙年间桐柏县令高士铎手书“淮源”二字;东边亭内为一深井,传为大禹“锁蛟之井”。此为“大淮井”。

大淮井内锁镇的是漫漶水怪无支祁。传说大禹来淮河源治水,发现此处毒雾弥漫,邪瘴笼罩,水患屡治不止,百姓苦不堪言。后查明是水怪无支祁行邪作怪所致,大禹派手下庚辰擒获之,镇于深井之中。淮河水患渐渐平息。为平复仍然存在的邪雾毒瘴,大禹受炎帝神农氏神示,大种茶叶,驱邪败毒,才让百姓过上平安生活。如今桐柏山上遍布茶园,所产的“桐柏毛尖”、“桐柏红茶”闻名华夏,蜚声海外。亦是当年大禹兴茶驱邪之功。

现在大淮井内,系有粗长铁链,没入深井之中,触之旋流汹涌,水声喧哗不止。不知是否井内的无支祁,在进行绝望的挣扎抗议呢?抑或是以此警省世人,千万不能将已被镇锁无支祁,再放出来祸害世界,那将又是一场无尽的灾难呐!

其实,大淮井非真正“淮源”。真正意义上的“淮源”是小淮井,位于太白峰云台禅寺下面。以井上峰巅为界,东向溪流全入淮河,西向溪流则尽入长江。

大淮井与碑亭之间,有方形阔大水池一座,名曰“淮池”。池内清澈见底,水泡翻涌。淮河古为“四渎之首”,其水被视为福瑞之水。全国各地官宦富豪及平民百姓,游览淮祠之后,都要于此取水,带回家去,以祈福寿百岁,万代千秋!

过双亭、淮池,就是淮渎庙北山门。

出山门,不远处就是上游的淮河。蹀躞而去,于淮河岸边久久静立。淮水碧波潺潺涓涓,唱着欢歌涌流远去。思绪随水淌流:很想变为一滴水,随融淮河水之中,穿越千峦万岭,流向广袤原野,滋润我深爱的华夏大地,造福我深爱的华夏之民吧!

…… ……

收回思絮,脑海里仍不停闪晃着桐柏山的峻峭朦影:峰峦叠嶂,青翠欲滴,松柏葱郁,云遮雾罩。忽有一疑问漫上心头:此山多见松柏,少见梧桐,为何名叫桐柏山呢?

问及文友,方知起因有二:一是炎帝神农氏诞生于此,寻稻黍以活族民,尝百草以医百疾,发现此山遍生桐、柏,遂将此山取名“桐柏”;二是秦皇初立淮祠,于祠内栽种桐树一棵。数年后桐树老死,却于枯树内里长出一棵柏树。据说原来淮渎庙内,就有数棵几人搂抱不住的古柏,皆为那棵老“桐柏”的子孙。此亦为“桐柏”之名由来。

以上说法,无籍可证,系民间传说。然则不管对否,有个说法就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狐狸的眼泪
后一篇:秦岭意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