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作业2参考答案
(2010-06-09 10:41:09)
标签:
杂谈 |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2)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2.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4.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5.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6.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
7.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
8.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9.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10.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D
A.新工业区
2. ( C )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3.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 B )。
4.(
A.亚当·斯密
5.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 A )。
A城市化水平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2.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包括(
3.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C.垂直合作
5.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 A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2、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3、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4、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
2. 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
3. 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4.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
五、论述题(共16分)
试述我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格局和贸易冲突的原因及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
原因有:
1、
2、
基本思路为:
1、
2、
3、
4、
(具体内容请看教材15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