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大论小
标签:
基督徒信仰信徒杂谈 |
分类: 我的随笔 |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也许是文化性格使然,在大与小之间,我们每每喜欢大。从大的说,有太多的人在热衷谈“大国崛起”,往小的说,就是家时买个彩电什么的也总爱挑大的!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是否堆积了过多的“大”的垃圾观念,似乎大就是好,大就是重要,大就是正确,甚至大就是时尚,从大片到大典,大房到大床,从大腕到大亨,无一不是好大、喜大、炫大。
爱“大”的观念成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模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在《圣经》翻译中,福音书中凡提到一种叫“麻风”的病时,每每会加上一个“大”字(太8:2、26:6,路17:12)其实,麻风就是麻风,《圣经》现代中文译本中就没有在“麻风”两字前加上一个“大”字,说明原文不一定有“大”的意思。我不知道译者为何要加上一个“大”字,是否要说明这病在当时是一种最大的不治之症?否则文理和逻辑上非常的不顺,没有人会在一种病的名称前加上一个“大”字,诸如“大肝炎”、“大感冒”等等,好象只有形容出血之多时医生才会说“大出血”!
在崇大嫌小的观念作用下,不少人认为:做书要做成《永乐大典》那样庞大,造佛要造成乐山大佛那样宏伟,就是建一个喷泉也要建成亚洲或者世界最高,至于做人,那就更要做成“你大爷”那样有派……
如今在基督教里面,贪“大”心理并非不是司空见惯。举个常见例子,就说说建教堂吧,本来你有需要有条件适当建个较大的堂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四面八方的众肢体理当全力代祷支持才对。毕竟今天教会之主在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我们,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审请一块建堂的土地并非太容易。有一个较为宽敞庄严的圣堂为信徒礼拜、聚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但是,最近几年,尤其在沿海一带,一些农村教会竞相效仿城市教会,贪大的虚荣心理在种种冠冕堂皇的“属灵”理由下不时冒出,一个平时平均约只有七十多个信徒礼拜的教会,却造了一个二千多人可容纳的“大教堂”,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神迹啊,但问题是这个教会东募捐、西借款不够,至今还有上百万的欠帐,最后弄得负责人压力重重,为逃债务东躲西藏。我们十分同情这样的负责同工,也许它一心只是为了教会,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人当中就没有些微“政绩”心理作怪,说白了是一种“巴别塔”心理在驱动。
美国三一神学院 宣教学博士庄祖鲲牧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有一次我去外地讲道,送我去机场的弟兄谈起他们教会的传道人。他说这位刚毕业的年轻传道人很有‘异象’,虽然教会不到一百人,但他告诉教会同工们,将来教会可能发展成千人以上,所以要准备建一座可以容纳一千人以上的会堂,还要附设宣教中心,以便将来世界各地的人可以来学习、观摩。我听了这些话感叹不已,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他在‘为自己图谋大事’(耶45:5)?”
我无意反对造大教堂,大型教会有她的优势所在,如她的“马太效应”表现明显,由于从众心理驱使及几何级数效应,人多的教会往往增加很快。又如大教堂每每雄伟高耸,福音的社会影响力较大。另外,大型教会一般财力雄厚,能够集中力量做大事。
但大型教会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信徒与信徒、信徒与教牧之间关系相对松散甚至冷漠,一些教会多年礼拜的人仍然不能很快感觉到教会的温暖和关爱,教牧同工也不能像好牧人似的“叫出羊的名字”。同时大型教会的行政管理往往成了问题,尤其是当前教会的负责同工要么是虽有一定社会经验但没有经过正规神学教育的义工,要么是虽经过正规神学教育但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同工,二者都不够格来担起管理大型教会的重任,无论是就个人魅力还是制度保障都无法达到那个高度。也许有人说,像韩国、新加坡不是也有大型教会不是很好吗?是的。但他们的教会多数都是那位牧者自己亲自建立发展起来的,这时间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他的个人威信和领导力。这与中国教会目前多数教会负责人是由前人手里接过来管理的情形是大不相同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一窝蜂地去追求将教会发展成大型教会。我们应该在神所量给我们的范围内,发挥我们的恩赐,服事这一世代的人。当然,如果神给你有特殊的异像和托付,又有很好的外部环境预备,那么能建立大型教会、建一个大堂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当年门徒为了争论谁为大而挨了主的严厉批评,希望我们不要为了争论谁的教堂大、谁的头衔大、谁的功劳大、谁的面子大…..而在基督台前同样被责备!
让我们记得主说过的一些带“小”字的一些话: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太7:14)
“……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18:3)
“……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
“…….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路19:1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