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顾颉刚

标签:
北京大学顾颉刚民俗学家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顾颉刚(1893-1980),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江苏苏州人。
幼时跟随祖父、家人读书识字,喜听民间故事和苏州的掌故旧闻,由此引发了对历史的兴趣。6岁入私塾,8岁时根据《四书》中的历史系统和祖父所讲天地开辟的神话,串联成一篇《小史》。1906年,考入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1908年,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因报农科,被编入二部;制图、数学功课吃力。1914年,因欲改入文科,休学半年;秋后考入预科一部,习文科;同年,记《寒假读书记》,为毕生所记200册读书笔记之首。191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7年,从胡适学作白话文。1920年夏,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为图书馆编目员。1921年,兼管北大国文系参考室;秋,兼任北大预科国文讲师,授作文课,旋辞;11月,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助教;同年,与胡适、钱玄同讨论辨伪书、伪事,计划编辑“辨伪丛刊”;自本年起,记《颉刚日程》,历60年不断。1923年,在《努力周报》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起一场古史大辩论。1924年,在北大编辑《国学季刊》、《歌谣》周刊;同年,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引起巨大反响。1925年“五卅”惨案后,任北大救国团出版股主任,编辑《救国特刊》刊于《京报》。1926年,主编《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在学界及社会上引起轰动。1926年至1949年间,相继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诚明文学院等多所高校任教授、历史系主任,并在北平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任研究员、院士等职。1949年至1954年,任诚明文学院、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1954年8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54年至1958年,校点《资治通鉴》、《史记》。1971年至1978年,主持标点廿四史。“文革”期间,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每天到历史所劳动,直到70年代初才得解脱。1980年12月25日,逝世于在北京,终年87岁。
顾颉刚先生出生于作为清代汉学中心之一的的苏州,在书香门第中成长,对于经学及其所孕育成的史学深有所受;进北大后,又受教于胡适、钱玄同等先生,感受了新文化运动大潮的激荡,因而能够入经学之室、操经学之戈,以反击经学及其所孕育之史学,成为“五四”时期史学领域的新文化运动主将。先生以“疑古”、“辨伪”扬名于学术界,创建了“古史辨”学派,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其中虽有疑古过勇之处,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开启了新史学之门,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先生的史学享誉中外,影响深远,《大英百科全书》即内列了“古史辨”词条。
顾颉刚先生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和民俗学领域,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同样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提倡的对民间文艺作动态考察的眼光(“演变法则”)和对古籍资料搜求鉴别的真知灼见,曾给我国民间文艺研究以巨大的影响和推动。
顾颉刚先生著述颇丰,除主编《古史辨》(八册)外,还有《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中国疆域沿革史》等。
前一篇:谜作自评045,笔画组字要小心
后一篇:漫游俄罗斯——花和鸟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