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冯友兰

(2013-11-26 17:04:16)
标签:

北京大学

冯友兰

哲学家

教育

分类: 燕园纪实类
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1915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法科,入学后转入文科哲学门。1918年毕业,任教于河南第一工业学校,同年,与友人创办《心声》杂志。1920年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杜威、伍德布利奇、蒙太格等;1923年博士毕业,回国。任开封中州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次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1926年转任教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开始讲授中国哲学史。1928年应邀至清华大学哲学系。1929年起任清华哲学系主任,1931年任清华文学院院长。抗战期间随校南迁,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并任联大文学院院长。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并接受普林斯顿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会委员,同年,担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临时主席,维持清华日常工作。1950年,哲学界开始批判冯友兰的思想,冯友兰也开始做自我批判。1952年经院系调整,转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连年遭受批判、自我批判。195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委委员。文革期间,冯友兰遭受种种迫害,后因毛泽东有关指示,处境略有好转;曾参加“评法批儒”。文革后,以八十四高龄重写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1982年出访美国,接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990年,完成《新编》,并于同年11月去世。历任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第四届代表和主席团成员。1990年11月26日病逝于北京。
  冯友兰先生一生的学术活动和贡献可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三史”代表着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卓越贡献:其30年代编著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此书也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1948年以英文写就《中国哲学简史》,使“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其晚年编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融合了前两本哲学史的分析和观点,以一个人之力,把孔夫子到毛泽东的古今中国哲学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析。写成于抗战时期的“六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则是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的贡献,冯友兰由此创立了自己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从而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冯友兰先生以“贞下起元”展望于前,以“旧邦新命”期许于后,一生历经坎坷荣辱,终以九五寿终,后人挽之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求仁得仁,安度九十五岁;誉之不加劝,非之不加沮,知我罪我,全凭四百万言。”
除上面提到的著述外,冯友兰还著有《人生哲学》、《四十年的回顾》、《三松堂自序》等,后人整理为《三松堂全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