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金岳霖

标签:
北京大学金岳霖哲学家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湖南长沙人。
1914年清华学堂毕业,1915年留学美国,进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政治。1917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继而升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政治学博士学位。 1922年赴伦敦进修和从事研究。1925年回国。一度在中国大学任教,后转清华大学,开设西方政治思想史。因偶然的机会而开始教授逻辑。1928年与张奚若组织中国自由主义者同盟。1931年至美国留学一年,师从哈佛大学谢非先生学习逻辑。后回清华大学任教。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1946年回清华大学。1948年3月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7月任新哲学研究会筹备会常务委员,其后任中国哲学会理事。1950年2月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文学院院长。1952年经院系调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5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同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是中国逻辑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四至六届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1984年10月19日病逝。
金岳霖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一生从事哲学、逻辑学研究和教学。在哲学方面,金岳霖吸收西方哲学的成果,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金岳霖最早把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把自己同冯友兰相比较时曾经说过,他的长处是能把很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而冯友兰的长处是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金岳霖论证了事物的可知性,从而批驳了罗素的观点。在逻辑学方面,金岳霖在30年代就系统地从西方引进演绎逻辑,并对演绎逻辑的基本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思维规律。
1949年以后,金岳霖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自己原来的哲学要高明,并对自己早期的哲学观点做了真诚的反思;在逻辑学方面,强调形式逻辑必须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探讨了形式逻辑的客观基础,提出了有关思维的新的判断形式,主张恢复归纳在形式逻辑中本来的地位。
金岳霖先生自认为“只写了三本书”,即《论道》、《逻辑》、《知识论》。《逻辑》一书是国内第一本较系统地介绍西方数理逻辑的著作;《论道》则沿用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重要范畴、概念,并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和理解,是金岳霖先生融会中西、构建自己哲学体系的结晶;《知识论》从认识论入手,正面回答了人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金岳霖的著述后人整理有《金岳霖学术论文选》、《金岳霖文集》等。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以奖励逻辑学和现代哲学学科研究中的优秀科研成果。
前一篇:漫游俄罗斯——涅瓦大街
后一篇:花说北京09——圆明园菊展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