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朱自清

标签:
北京大学诗人朱自清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报考北大时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海州(今东海),后移居江苏扬州,著名诗人、散文作家和学者。
幼随父母读书识字,后入私塾。1912年,考入扬州双淮中学(后更名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扬州中学)。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1917年,入北京大学文本科哲学门。1919年,与同学江绍原等积极参加“五四”示威游行;年底,加入由邓中夏、许德珩、廖书仓、康白情、罗家伦、周炳琳等发起的平民教育讲演团。1920年3月,与冯友兰、陈福熙同时加入新潮社;5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8月,朱自清赴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1921年春,加入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郭绍虞、沈雁冰、叶绍钧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夏,就聘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教务主任,旋辞;9月,赴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11月,返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同时,由邓中夏等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2年2月,应台州浙江省立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之邀,前往任教。1923年2月,赴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教;同年,加入由郑振铎、顾颉刚、周予同等发起的朴社。1924年2月,应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长兼上虞县白马湖私立春晖中学校长经亨颐之邀,前往两校任教,往返于宁波和上虞之间,并与同在春晖任教的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交好;4月,与俞平伯等发起成立“我们社”,主编《我们》杂志。1925年8月,经俞平伯推荐,任清华学校国文教授,从此服务清华,直至辞世。1926年,参加“三?一八”请愿活动,写作《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屠杀请愿学生的罪行;9月,立达学会主编的《立达》季刊创刊,为会员之一。1928年8月,国民政府议决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参与中文系的草创工作。1929年5月,与顾颉刚、徐炳昶(旭生)、容媛、魏建功等参加“妙峰山进香调查团”;1930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0月,参与起草清华研究院详细章程规则。1931年8月22日,动身赴英国作一年的休假和访学;在英期间,曾在伦敦大学听课,游览欧洲各国,有《欧游杂记》。1932年7月,回国。1933年4月23日,赴北海五龙亭出席《文学杂志》社茶话会,与“左联”成员交换对开展文艺工作的看法。1934年1月,《文学季刊》创刊,任编辑;6月,任下年度清华大学评议会评议员和教授会书记;9月,代理清华大学图书馆主任;10月,所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出版;12月,参与“一二?九”运动。1936年6月,加入由郑振铎等发起的中国文艺家协会。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清华大学南迁,先后任教于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合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任联大中文系主任;抗战期间,由于生活艰苦,患胃疾。1946年,抗战胜利后,任复员后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5月,应吴征镒之邀在呼吁和平的宣言上签字,又在《为反内战运动告学生与政府书》上签字。1948年6月18日,在拒绝美援和美国面粉的宣言上签字;8月上旬,胃溃疡穿孔发作,呕吐不止,并发肾炎,出现轻微尿中毒症状;8月12日中午11时40分,病逝于北京大学附属医院,时年51岁。
多年来,世人对朱自清先生的民族气节多有了解,而对其文学成就和学术成果则关注不够。在文学方面,朱自清先生的早年创作起步于新诗,代表作有《毁灭》及诗集《踪迹》;1924年12月,《踪迹》结集出版后,其创作开始由诗歌转向散文;1928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2年后,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与研究上,同时写作了不少杂文和书评;抗战期间,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著作问世。抗战胜利后,抱病完成了《论雅俗共赏》、《语文影响及其它》等著述。有《朱自清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