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任继愈

标签:
北京大学哲学任继愈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任继愈(1916-2009),字又之,山东平原人。
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与贺麟,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硕士毕业。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佛教著作选读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1955-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1956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相当于今天的硕士研究生)。1961年起主编《中国哲学史》(4卷本)作为全国通用的大学教材,并再版多次,通用20年,获国家教育部特等奖。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至1986年。1987-2005年,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等。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哲学组召集人,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小组委员,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会长,中国西藏佛教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社会科学基金宗教组召集人,第4-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任继愈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中国佛学史、道教史、宗教学和中国文献学的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学,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规律,重点研究儒教、佛教、道教的思想以及相互交融的关系,研究儒教的形成、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他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的哲学史、佛教史和道教史,主要著作《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等反映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学的成就。他认识到佛教和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力图将其纳入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他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他以整理传统文化资料为己任,先后组织领导乃至亲自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新修《二十四史》、《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多项大规模的文化工程。他还积极推动古文献学、音韵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曾先后赴尼泊尔、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印度和巴基斯坦访问讲学,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任先生的诗句“天风海浪任悠悠”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在变迁的时局中沉浮于学海,始终不曾湮灭;他信奉“怠为万恶之源”,勤奋治学、精进不息;他关心国家命运,终生致力于民族文化事业。除上面提到的著述外,任继愈还著有《墨子》、《韩非》、《老子新译》、《天人之际》、《念旧企新》、《任继愈哲学文化随笔》等,编有《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国佛教史》、《道藏提要》、《中国道教史》《宗教词典》、《宗教大词典》《佛教大词典》和《中国文化历史丛书》等,重要论文收在《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和《任继愈自选集》等著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