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朱伯崑

标签:
北京大学朱伯崑中国哲学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朱伯崑(1923~2007),1923年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属天津市),哲学家。
1948年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学习。1951年毕业,在冯友兰先生的要求下,留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并担任冯先生助手。1952年起随冯先生一同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5月3日逝世。
1965年,朱伯崑发表了《王夫之论本体和现象》一文,这是他易学哲学史研究的开端。可惜此种研究很快便被中断了。七十年代末发表的《宋明时期两点论和一点论的斗争》一文,为探讨易学思维提供了门径。八十年代以来,朱伯崑先生举十年之力,完成了150万字的巨著《易学哲学史》。该书充分体现了北大学派原始材料和理论分析并重的特点,开创了经学史研究同哲学史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二十世纪哲学史研究轻视经学的缺点,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朱伯崑的研究继承了冯友兰先生的治学方法,重视理论思维,重视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及演变,在把握中国哲学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除《易学哲学史》外,朱伯崑先生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先秦伦理学概论》、《戴震伦理学说述评》、《<管子>的国家管理学说》等,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后来汇编为《朱伯崑论著》和《燕园耕耘录——朱伯崑哲学文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朱伯崑的学术工作以哲学史教学资料的整理和编辑为主。先后主编了《中国历代哲学文选》(先秦——隋唐)、《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先秦——隋唐)、《中国哲学史资料长编》等,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重新编写《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朱伯崑是统稿人。这些工作,为全国范围内的中国哲学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起,朱伯崑先生就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教学骨干,从教40多年主要开设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资料讲解”、“中国哲学史学史”、“中国伦理学名著选读”、“易学哲学史”等课程,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术人才。有学者用《论语》中的“君子有三变”来概括朱伯崑先生留给学生的印象:“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朱伯崑先生晚年致力于易学研究普及和培养易学人才的事业,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复兴事业,先后创办了美芝灵国际易学研究院和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并担任院长。在此期间,朱先生创办了《国际易学研究》学刊,并主编《易学基础教程》以及“易学智慧丛书”数十种。2004年,又主持成立了国际易学联合会,为首任会长。朱伯崑先生为易学研究的发展、易学的传播和周易研究学者的国际团结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