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张岱年

标签:
北京大学张岱年中国哲学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署宇同,原籍河北省献县,哲学家。
1928年10月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33年毕业后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助教。1936年,张岱年写成《中国哲学大纲》,经冯友兰充分肯定后介绍到商务印书馆,但因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未能出版。清华南迁期间,张岱年因与学校领导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在北平蜇居读书,不与敌伪妥协。1943年任北平私立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讲师,次年改任副教授,其间撰写了《天人新论》等五部哲学论稿。抗战胜利后清华复校,张岱年于1946年回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副教授。1951年任教授。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张岱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7年,张岱年被打成右派;同年,在商务印书馆编辑陈翰伯的坚持下出版了《中国哲学大纲》(上、下册),署“宇同”。自1957年起,张岱年因“右派”的帽子而遭到政治打击和不公正对待,二十年之中不能讲课和研究。1979年宣布“右派”为错划之后,张岱年重振研究和写作的热情,在1982至1990年这8年间连续发表了《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玄林评儒》等著作。1978年起,张岱年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在教学中发挥了主导的作用。198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导师,次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1979年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张岱年被推为会长,并经选举连任三届会长,后任名誉会长。此外张岱年还先后兼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名誉会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务,曾长期担任《哲学研究》编委会委员。2004年4月24日逝世于北京,终年96岁。
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中国哲学史的阐释;哲学问题的探索;文化问题的研讨。30年代,张岱年提出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哲学体系,其特点是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运用分析派哲学的方法论证唯物主义,同时有选择地继承中国哲学重视道德理想的优良传统。1934年至1936年写成的《中国哲学大纲》,是第一部有系统的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其较高的学术价值为学界所公认。1942至1944年间著成《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等书稿,分别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形式逻辑定律、唯物论和人生观,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哲学结构。张岱年的研究重视阐扬中国哲学固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传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问题、体系及其起源、演变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和准确的分析,体现了他在把握中国哲学方面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文化问题上,张岱年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观;在《中国文化传统简论》一书中,他把中华的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据回忆,张先生曾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行有恒。”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