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沈有鼎

标签:
北京大学沈有鼎逻辑学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29年至193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谢非和怀特海的指导下从事研究,193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至1934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海德堡和弗莱堡大学学习,在杰浦斯和海德格尔指导下从事研究。1934年回国,并任教于清华大学。1937至1945年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至1948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研究。1952年经院系调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5年调往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89年3月30日病逝于北京。
沈有鼎先生是著名的逻辑学家,国内开创数理逻辑研究的先驱。在中学时代即对逻辑学产生兴趣,入大学后立志钻研逻辑与哲学。30年代开始研究模态逻辑,后构造了逻辑演算的自然推理系统,对经典命题逻辑、直觉主义命题逻辑、相干命题逻辑、模态命题逻辑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作为杰出的逻辑史学家,沈有鼎先生纠正了不少古代文献中的错漏之处,第一个系统、深刻、独立地阐发了《墨经》的逻辑体系,将《墨经》逻辑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挖掘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对公孙龙其人其书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他的重要论文《<周易>卦序分析》被认为是对周易卦序真正科学研究的开始。在哲学方面,沈有鼎先生精通英文、德文,而且懂得希腊文、拉丁文和梵文,对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胡塞尔等深有研究,对中国哲学、易经、佛教也颇有心得。
沈有鼎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性和哲学关系的新观点。他乐观地预言,“哲学在中国将有空前的复兴,中国民族将从哲学的根基找到一个中心思想,足以扶植中国民族的更生”。此观点贺麟先生当年曾评论说是“非卓有见地的人不敢说的话。”
著有《墨经的逻辑学》等,后人编有《沈有鼎文集》。
前一篇:配图灯谜144——定是普陀留观音
后一篇:平遥——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