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朱光潜

标签:
北京大学朱光潜美学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少时在家接受私塾教育,后来在桐城中学习古文。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浙江的中学教书,后在上海成立立达学会,并筹办开明书店。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语言和文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29年,由于开明书店出版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闻名全国。1933年,完成《诗论》初稿,回国后被胡适聘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主讲西方名著选读、文艺批评史和文艺心理学。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这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文献之一。1937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教务长。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后转哲学系讲美学。1947年8月—1948年8月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1949年以后,一直任北大西语系教授,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1986年3月6日,因积劳成疾,在北京逝世。
朱光潜先生将美学的理论融贯于人生,他性情温和,为人超脱而又笃实,不慕虚名,在道义上有担当,在学问上有坚持。朱光潜先生晚年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加哪怕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建国以来,朱光潜先生鞠躬尽瘁,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1963年,朱光潜先生完成了《西方美学史》,这部书代表了中国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朱光潜先生熟练掌握英、法、德语,翻译了包括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袁克曼辑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3卷、维柯的《新科学》在内的许多重要著作。朱光潜先生在去世前的几天,仍在考虑《新科学》的翻译问题。
朱光潜先生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近代继王国维后的一代美学宗师,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前一篇:互动谜社备忘录(2012年)
后一篇:谜作自评040,明朝已灭隐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