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胡适

标签:
北京大学胡适哲学史学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1906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夏,考取第二批留美官费生;9月赴美,先入康乃尔大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同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直至1926年;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出版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同年9月到12月间,与顾颉刚往返讨论古史辨伪问题,揭开了尔后长达20年之久的疑古运动之序幕;同年,完成其第一篇重要的小说考证《<水浒传>考证》,开始对中国一系列古典小说进行研究。1922年5月,发起创办《努力周刊》,在第二号上发表由其本人起草,由蔡元培、李大钊等十六人署名的宣言:《我们的政治主张》,是为其介入政治的开始。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黻、丁文江等创办《独立评论》。1926年7月,经莫斯科抵英,出席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1927年,因国内政局巨变,无法回京,遂由日本返上海。在沪期间,担任过上海光华大学教授、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并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1931年至1938年间,仍任职于北京大学。1938年8月至1942年8月,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卸职以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和讲学。1946年9月,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底,离开北平。1949年4月,旅居美国。1958年4月,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病逝于台北,终年72岁。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他主张对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圣贤教训、行为信仰等,都要重新估定,将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范围扩大到了前辈思想家们所未涉足的许多较为深层的领域,特别是民间文化、社会文化领域;他视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意识到在重估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他发起了白话文和白话文学运动,流风所及,使整个文化都转向最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他是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便鲜明地揭起自由主义的大旗,终其身而未其易。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卓有成就,著述宏富,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上卷)、《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尝试集》、《胡适文存》(四集)等。其中,《白话文学史》和《中国哲学史大纲》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此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他所提倡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亦有深远的影响。胡适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惜未及写出定稿。
前一篇:配图灯谜141——眼前呈现全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