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陈康

标签:
北京大学陈康古希腊哲学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年青时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1929年毕业后,赴英国伦敦大学深造;1930年赴德国,从Julius Stenzel等学习希腊哲学、希腊文及拉丁文,后主要跟随尼古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学习。Hartmann原属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后来转向实在论,是批判本体论(ontology,陈先生译为万有论)的创始人。在他的指导下,陈康以论文Das Chorismos-Problem bei Aristoteles(《亚里士多德论分离问题》)于1940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底,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等校教授。1948年秋,任台湾大学教授。1958年赴美国,历任Emory University,Montan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Post College of Long Island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Texas,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等校教授。1992年2月6日逝世于美国,享年90岁。
陈康先生的主要著作,除上述博士论文外,有译注的《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以及1976年在美国出版的Sophia:The Science Aristotle Sought(《智慧:亚里士多德所寻求的学问》);其哲学论文主要收录于汪子嵩、王太庆主编《陈康论希腊哲学》一书中。
20世纪40年代,陈康先生在西南联大和北大曾开设了《希腊哲学史》、《知识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等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古希腊哲学研究。中国后来的古希腊哲学研究专家,如汪子嵩、王太庆、苗力田等,均为其弟子或再传弟子。
陈康先生在研究哲学史时,采取的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传统的研究古典哲学的方法,结合了深厚的学识基础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不尚玄虚,不取道听途说、不作穿凿附会。陈康先生在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每一结论,无论肯定与否定,皆从论证推来。论证皆循步骤,不作跳跃式的进行。分析务求其精详,以免混淆和遗漏。”陈康先生在自己的著作和教学中,无不贯彻、体现了上述方法和态度,对中国的哲学史研究起了模范和促进作用。
前一篇: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唐钺
后一篇:五台山——南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