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杨昌济

标签:
北京大学杨昌济教育家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杨昌济(1871-1920),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人,教育家、学者。
少时随父读书识字,晓经史、义理、辞章之学。1890年,继承父业,在家乡设馆授徒。次年开始写日记,经年不断,同时潜心研究宋明理学。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学习。1897年,于授徒之余,刻苦攻读苏轼诗、《资治通鉴》、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等,积极投身变法运动。1898年,入岳麓书院学习;2月,南学会成立,杨为通讯会友,结识谭嗣同;4月,加入不缠足会;9月,变法失败,退隐家乡,继续设馆授徒,自学儒家经典、英文。1902年,参加湖南省赴日本留学生考试,获官费留学资格。1903年,与陈天华等从长沙乘船赴日,启程前改名“怀中”,表示身赴异邦,心怀中土;3月20日抵东京,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1904年,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与杨度、杨树达等组织中国学会。19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弘文学院普通科。1908年,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学习。1909年春,由于好友杨毓麟、章士钊的推荐,清政府驻欧洲留学生总监蒯光典召杨昌济赴英国深造;4月,抵达伦敦,随后入苏格兰阿伯丁大学文科,攻读哲学、伦理学、教育学。1912年夏,毕业于阿伯丁大学,获文学士学位,随后前往德国考察教育9个月。1913年春,从德国经海路回国,到达长沙,出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第四师范伦理学教员。1914年,任教于湖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兼任省立第一师范修身、教育学教员;9月,与黎锦熙、徐特立等组织“宏文编译社”,编辑出版“共和国中小学各科教科书”;10月,与黎锦熙等创办《公言》杂志,企图以公正的言论抨击社会弊端;当时各地流行祭孔活动,杨昌济拒绝参加。1915年3月,第一师范学生毛泽东等,因学校加收杂费而发动驱逐校长的运动,张要开除毛泽东等17名“闹事”学生,杨昌济与徐特立等对张施加压力,逼其收回成命;事后,杨与毛泽东曾有一次长谈;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出版,杨昌济很快成为该刊的热心读者和撰稿人。1917年春,向《新青年》推荐发表毛泽东(“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下半年,参与筹备湖南大学。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发起人毛泽东等大多为杨昌济的学生;6月,经章士钊推荐,应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教授;下半年,在哲学门讲授伦理学和伦理学史;介绍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工作。1919年10月,经人介绍加入尚志学会;向章士钊致函推荐毛泽东、蔡和森,云:“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1920年1月17日,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
杨昌济先生一生忧国忧民,诲人不倦,其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教育学和伦理学思想曾影响了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维汉等一代青年。杨昌济在北大哲学系任教期间,深受同仁和学生的爱戴;殁后,蔡元培、章士钊、胡适、陈衡恪、毛泽东等联名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布启事,表示哀悼,并号召北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筹集恤金。有《达化斋日记》、《论语类钞》、《教育学讲义》、译著《西洋伦理学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