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互动社区早期回忆——关于倒吊谜的不同意见(综述)

(2009-05-29 12:33:45)
标签:

幽魂之家

互动社区

倒吊

灯谜

文化

分类: 灯谜文化类

《浅谈倒吊谜之我见》(杏林虎,发表于好谜发布论坛)

  谜是否犯倒吊?应看谜面与谜底的事物性质谁是种概念谁是属概念上。应从实质上看,而不是看谜面的字数多少。如果谜面用了属概念,谜底用了种概念,那么此谜就犯倒吊,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谜面概念大,宜导致多底。如面用“鸟”,底可以扣出鸦、雀、鹰、燕……,面用“花”,底可以扣出梅、兰、桃、杏……使猜射者无所适从。这道理人人明白,难就难在运用增损离合手法成谜时,有时已不再存在事物的概念大小了,如何判断谜犯倒吊呢?面用“大”,底扣“天下”,面用“玉”,底扣“中国”,就一定不允许吗?单字谜面一定会是倒吊谜吗?本人不敢苟同,敝意以为如果谜面只能扣出一个底的,不存在多底,就不算犯倒吊。如“三(猜唐诗目二)春尽/人日”。此谜面用单字,底扣出二个唐诗篇目,“春尽/人日”扣“三”,我们不难理解,但“三”一定就扣“春尽/人日”吗?我说是一定的。因为找不到第二个合理的扣合的底来,原因在哪?就在谜目的限制上,只要在唐诗目中再也找不出另外的合适的底,此谜应该成立,但倘若在唐诗目中能找出另外也能扣合的谜底,这样此谜就成病谜。相反谜面多字的,只要出现多底,也就成了病谜,如“到黄昏点点滴滴(猜字一)酒”,此谜成立吗?不成立,为什么?因为也可猜“液”“汐”、“漠”。如果我们把谜目改为猜10笔字,那么谜底为“酒”就成立了,不再是其他的字了。或者干脆把它反过来,“酒(猜宋词一句)到黄昏点点滴滴“,你说此谜倒吊吗?我说此谜是好谜一则。同样如本人在网上发布的一则谜“苜(猜宗教人物二)”,当时就有朋友指出,不管此谜是何底,肯定倒吊。结果老吉兄很快给猜出“药上/目连”与我原作谜底相同,为什么?因为在宗教人物中再也找不出另外两个符合谜面的底了,这是唯一的,我想它应当是成立的。个人管见,不知对谬,愿求教于诸师长!

老吉的跟帖
  杏林虎兄这番见解淋漓透彻。
  虽然我对谜理不是很懂,但是如果有人出一些“一字谜”,就被列入倒吊的话,那么以后就很少人会尝试去制作这些谜拉。这样“一字谜”可能就要消声匿迹拉。但是从古至今,一字谜也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灯谜是利用汉语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加上汉字的结构,经过制谜者的精心安排而产生的。一字谜也是要通过这种办法而制作出来的。
  所以以一个字挂面供人猜射,肯定有一个方面是从该字的字型结构入手,分析偏旁部首,在根据偏旁部首和谜目要求在脑海中或是资料中去寻找合理答案,即是谜底。这样可能找出来的谜底,很多人就会认为是倒吊。
  如果是根据该字的意思入手的话,这样的出来的答案,就会避免倒吊。如以 "服"  挂面猜唐诗一句,谜底是 "身上衣裳口中食",但是像这样的谜作少之又少。
  所以本人也认为如果谜目规定得比较恰当的话,在谜目的范围内找不到其它可以解释的谜底,我觉得这样的谜作不能把他纳入倒吊。就如杏林虎兄所说的。

 

《关于倒吊》((网上幽魂,发表于好谜发布)
  近来发现倒吊的谜不少。特别是类似于人扣天下的倒吊,这类倒吊到处可见,许多谜书也有。人们不自觉的在使用。

飞翔之翼的跟贴
  魂兄说的是,近来好像倒吊的谜出现不少,其实稍微留心一下,就很容易识破,这就是一个充分关系和必要关系的区别,一个正确的命题倒过来说就不一定正确的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主要问题是大家耳濡目染的太多,对这些倒吊谜习以为常,视而不见,所以这是一个错误习惯的纠正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陈芝麻的跟贴
  不用倒吊的话,好多好玩的谜就无缘与大家见面了

人瑞的跟贴
  倒吊谜的存在有何不可?只要能启人之思,娱人之乐不就行了吗?如果凡是如此较真,那么确实很多谜都要跟大家拜拜了,包括谜吧的和灯谜竞猜中心的许多谜也是如此。

 

(网上幽魂将以上综述转于谜艺交流,新发意见)
  我对杏林虎兄的说法有不同的看法。
  增损离合手法成谜时的那种手法,算不算倒吊,确实可以再讨论。但用是否多底来判定是否倒吊不妥。倒吊和多底是两种不同的毛病。
  1。如果允许这种方法,就是可以在任何时候使用这种方法,至于出现多底,那是另一种毛病。使用没有任何争议的手法,也可能多底。
  2。如果不允许这种方法,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使用这种方法,不能因为不多底就能使用。在用大概念扣小概念的倒吊中,由于谜目的限制,很多时候也是不会多底的。难道也允许我们使用这种倒吊吗?

金城武二郎的跟贴
  灯谜倒吊的确不宜提倡,如果仅仅为了好玩,而将灯谜之规则抛弃,最终抛弃的是灯谜本身,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灯谜归根结底是一门文化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就要有艺术性。就要较真。如三,扣春日、人尽。尽管唐诗目里再没有其他恰当的底了,也不能说这谜就成立了,幸亏唐诗目少,翻遍唐诗还得找能抵消的,花几小时还能猜中,若是其他目,如成语可就整人了。再说了,谜面一个三字,凭啥就让人想到春字,三与春有何联系。字带三横的太多了。因此,说倒吊谜成立太牵强了。

罗衫轻解的跟贴
  同意楼上的意见!

你的样子的跟贴
  多底与倒吊是2马事。

谜海钓翁的跟贴
  幽魂说得好极了。谜网中病此多矣,有时本人一不小心也会犯此病,且不止一课次。若以“母鸡会生蛋,但蛋不一定是母鸡生的”来解,则人人都明白。可惜在实用时往往粗心犯病,真是防不胜防。怎办?小心就是了,就如鲁迅说,他“文章写好后,至少看三遍”。同时,有人指出毛病,谜主要加点虚心,下次多复看两遍就是了。

 

这样的讨论现在越来越少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