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抗震救灾医务工作志愿者医学部学生北京大学情感 |
分类: 东拉西扯类 |
我儿子,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五学生(毕业班)。
当灾情发生时,医务工作者就是战士,随时准备上战场,而医学部(或医学院)的学生就是“预备役”,必要时也是要上前线的。
看到他们的老师(医学部附属医院不少医生也是医学部的教师),我儿子很遗憾,遗憾自己读书太早。
虽然这次赴灾区的主要是经验丰富的外科、急救、护理等方面的医务工作者。但如果老师同意,作为志愿者充当老师的助手,或许还有一线希望。然而,就是需要个别这样的志愿者,也只会从大三大四中找,不会用他们毕业班的学生。
说到这次的遗憾,我儿又想起来另一次遗憾,遗憾自己读书太晚。
五年前的那场灾难——“非典”,那灾难就在北京,而且救灾的主力就是医务工作者,“预备役”的也照样上战场!
就差这么一点点,我儿子就是在“非典”后几个月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实际上在“非典”期间,我儿子已经是医学部的“候补学生”。因为那年进行自主招生,我儿子已经通过了医学部自主招生的考试了。
遗憾自己错过了两次上前线的机会,也只能象一个普通群众一样,尽自己的力量抗震救灾。想了半天,选择了和医务工作最接近的行为——义务献血。
前一篇:北大学子深切哀悼遇难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