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游惠水 之  << 摆金崖墓 >> 篇

(2007-07-26 16:57:19)
标签:

原创

视觉/图片

     图游惠水 之 
         << 摆金崖墓 >> 篇
 
    图游惠水 <wbr>之 <wbr> <wbr><< <wbr>摆金崖墓 <wbr>>> <wbr>篇       图游惠水 <wbr>之 <wbr> <wbr><< <wbr>摆金崖墓 <wbr>>> <wbr>篇
    河水从穿洞中流出                存放多年的棺材仍然完好
 
图游惠水 <wbr>之 <wbr> <wbr><< <wbr>摆金崖墓 <wbr>>> <wbr>篇                        穿洞里堆放的棺材
 
               图游惠水 <wbr>之 <wbr> <wbr><< <wbr>摆金崖墓 <wbr>>> <wbr>篇 
               
 
 
 
      
 
 
 
 
 
  摆金石头寨                                   棺材洞一角 图游惠水 <wbr>之 <wbr> <wbr><< <wbr>摆金崖墓 <wbr>>> <wbr>篇 
             
               摆金崖墓

   

     摆金崖墓位于惠水县摆金镇长寨村石头寨以东1.5公里处,距县城28.5公里。

    由于地处摆金镇与宁旺乡交界处,曾被

误称为宁旺棺材洞。

    摆金崖墓糸石头寨赵氏家族的“祖坟”。

    石头寨现为摆金镇长寨村五、六组,共有56户,293人,全为赵姓、苗族,相传赵姓在此居住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原家族宠大、人口多,后因不断向外迁徙,家族日益衰落,人口逐渐减少,到1946年仅存18户。

    现都匀市巴猛、水头及惠水县上摆乡的赵姓,都是由石头寨迁去的。

    摆金崖墓分为两处;一处是棺材洞,一处是仙人桥。

    棺材洞在摆金至宁旺的乡村公路下面,糸一个高60多米,宽30多米的天然溶洞,有发源于宁旺乡摆祥村的清水河从中穿过。

    洞内有棺材千余盒,解放前因熬硝起火,致使棺材大部分被焚,现仅存百余盒。

    仙人桥在棺材洞以下,相隔150多米,因其顶部状如拱桥而得名。

    仙人桥为一穿洞,长七、八十米,宽四、五十米,高三、四十米。

    清水河从棺材洞中流出后,与来自望天洞的伏流汇合,再流经此洞而出。

    在仙人桥内,有一个长80多米,中宽约30多米,两头宽约10的天然平台。

    平台离洞顶10多米,平台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近两千余盒棺材。

    棺材全部用木架支撑搁置,与地面相隔60厘末左右,每个木架为一层,存放二盒,一般为二至三层,叠放四至六盒,最多的有八盒。

    底部的棺材大,顶部的棺材较小,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整体,估计每个整体为族中的一房。

    棺材一头大,一头略小,大的头朝东,小的头朝西。

    棺材盖板面上有用石灰绘制的牛、马、猪、狗等粗线条图案。

    棺材全部用杉木制成,盖板厚10厘米,制作粗糙,榫头结构,用楔加固,盖板底部全都拉槽。棺材大小不一,大的长2-2.3米,宽0.8-1米,高0.4米。

    仙人桥中的棺材有百余盒,因洞两头无遮盖受日晒雨淋,年长月久己全部烂;

    有上千盒棺材也因受洞内岩浆水浸蚀己局部损坏,其余仍保持完好无恙。

    从受损的棺材中发现,死者均为尚苗族,男女老少均有,身着苗族服饰,服式与现在的基本相同。陪葬品都与苗族的生活习俗有关,有唢呐、芦笙、萧笛、陶器、竹木制品之类。

    其造型、式样与现在大同小异。据说也有用银饰陪葬,但一般数量不多。

    由于溶洞本身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加之又有一条河流从中流过,洞内气温因受到自然环境的调节,容易趋于平衡,并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这也许就是洞内棺材之所以能存放数百年而无损,尸体能得以长期保存不坏的主要原因。

    仙人桥地势险要,进口处有50度左右的斜坡,出口处上下为悬崖峭壁,仅有一条50多厘米的毛路,且藤葛纠结,不便攀缘,加上当时古树参天,更难行走。

    苗族的祖先们是如何将棺材移至洞内,且摆放整齐,至今仍令人难解,也令人惊叹。

    崖墓是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对研究苗族文化、习俗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九九一年三月,摆金崖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崖墓亦称悬棺葬或棺材洞

   (本文资料的搜集承蒙杨永祥、赵文凯、赵国峰、赵顺贤、赵兴之、张启臣等同志大力协助,谨致谢意。)

                                       作者:赵崇友

                                   (未经授权  谢绝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