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有一个心愿

(2009-10-08 08:42:47)
标签:

远山狼声

父亲

心愿

玉环

陈屿

分类: 身边故事

父亲有一个心愿

文/远山狼声

 

父亲今年74岁,原是农村小学老师,已退休多年,享受着晚年的安乐生活。最近,父亲向我说起自己有一个心愿,想去看看他五十年前曾工作过的地方——玉环大麦屿小学。

今天的玉环,是浙江的一个海岛县,是全国百强县之一。五十年前,玉环在行政上还属温岭县,父亲从温岭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陈屿区大麦屿小学。父亲在那儿工作了三年,直到玉环和温岭两县分设后,才回到了温岭,从此他再也没有去过那个地方。

听父亲说,学校在一座小山腰上,濒临大海,旁边有个小渔港,山上零散地住着几户渔民。那时,交通十分落后,父亲每次到学校去,都要起大早从家里出发,走近二十里路,到温岭县城乘公共汽车到玉环楚门,然后在漩门湾摆渡进入玉环岛(当时漩门大坝未建),上岸后乘车到达玉环城关,再陡步近两小时,翻过一座大山才能到达学校(那时陈屿不通公路),到了学校天都黑了。

父亲有一个心愿

漩门湾跨海大桥通车不久,对岸低矮处为六十年代未建成的漩门大坝

 

由于交通不便,父亲每学期只在暑寒假时回家,父亲是奶奶的一根独苗,加上父亲年少,只有二十岁,又出远门,所以奶奶特别心痛,经常想念父亲能够回家。据父亲回忆,学校是由几间简陋的矮房子组成,共五个班级,有七个老师,因为老师大多为外地人,学校叫了一个阿婆为他们做饭。这些老师,父亲已记不清他们的姓名,更不用说学生了。父亲影象最深的是,每星期都要去陈屿中心小学集中学习一次。

为了帮父亲实现这个心愿,乘着国庆中秋长假,我们决定带他去故地重游。10月5日,天气不怎么好,时不时下一阵小雨,但我们仍然兴致盎然。早上九点,我带着父亲、妻子和女儿自己驾车从老家出发,不一会儿,车子就进入台州市区至玉环的一级公路,一路直奔玉环大麦屿。六十年代未,漩门湾建造了大坝,结束了从大陆进入玉环岛靠船摆渡的历史,最近,在漩门湾又建起了跨海大桥,进出玉环更加便捷。由于雨天路滑,车子开得并不快,到了目的地,也只用了1小时30分钟。

父亲有一个心愿

父亲在陈屿中心小学前留影

 

当车子进入陈屿镇后,我们突然看到了“陈屿中心小学”牌子,连忙把车子停下来。面对崭新的学校大楼,父亲说,以前的学校很旧很小,现在的学校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校址。我们让他进去看看,他说没有过去一点痕迹,就不进去了。我们给他在校门口拍了几张照片,又继续前行。一会儿,女儿说:“前面山上有一座寺庙,是不是你们要找的?”听得我们莫名其妙,妻子说什么时候要找庙呢?她说:“你们不是要找大麦寺吗?”原来是大麦屿的“屿”,台州土话念“si“,造成了女儿误解,她还一直以为我们是来找寺庙的,哈哈。

父亲有一个心愿

黄色建筑即女儿所提的寺,父亲从教过的小学原址便在此山背面

 

转了个弯,就看到了港口,想不到这港口就在刚才看到的庙前。父亲兴致勃勃地下了车,独自径直往前走去。他看到港口有一个看门老人,就迫不及待地上去打听大麦屿小学,老人说,大麦屿小学早已合并到陈屿中心小学去了,老校址已盖民房了。父亲有些失望,又问老校址的位置,老人告诉他,就在旁边这座山的北面。

 这是一座馒头似的小山,从山脚到山上都是民房。我们顺着窄小的石阶上山了,父亲走了一会儿,就走进一户人家打听校址。房中走出一位三十几岁的男人,他大概不大清楚从前的事情,便连忙喊来一个年长者,老人说,我们站着的地方就是老校址,现在已盖上三层楼的民房了。父亲又向他打听老师的情况,老人说校长和烧饭的阿婆都已亡故,并说出了两位老师儿子的住址。父亲觉得老师名字有点不对。时过境迁,人是物非,最后还是没有继续找下去。

从山上下来,已经12点多了,饭店的菜也卖光了,我们进了一家面店,点了四碗鱼丸面。父亲说,想不到50年后我又回到这儿吃饭了。

虽然学校不存在了,父亲踏上了这块土地,他同样有些激动,这从他的表情可以读到。

父亲有一个心愿

 原校址就在这附近,几十年人口快速发展,这里建了密密麻麻的房子 

     父亲有一个心愿 

父亲从山上下来 

父亲有一个心愿

 父亲在渔船码头留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