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张永写散文——匡山小区

(2021-10-09 18:44:48)

匡山小区

 

这是块伸入城市的麦地
它不辽阔
它的主人也显然不在乎
它长得是否茁壮
它却以整个黄昏
做自己陡峭的岸
并且 支撑了我散步的道路
这块麦地 我几乎是瞧着它的麦子
破土而出
一天一天深起来
在春天 我和朋友们
深入它的激流
像摸索鱼儿 我们摘出一棵一棵荠菜
我的脸在一大捧荠菜中陶醉
娇嫩的荠菜呀
它散发着春天和姑娘的气息
在深夜 我们凉拌它喝酒
我瞧着这块麦地
瞧着它像一片荒凉的草地
怎样转眼之间变成麦子 形成每一天的麦浪
让我歌唱

…………

 

这是普珉的诗《麦浪》的上半段,写于19885月,诗人只有二十几岁。那时他住的青年教师公寓被一片麦田包围着。我也曾多次深入这片麦田,一边带孩子玩,一边采荠菜、面条菜。做成凉拌菜下酒,我觉得面条菜好于荠菜。这两种春天里的美味野食,如今的庄稼地里难得一见了,是喷洒农药的结果吧。还能常见的是麦蒿,也可食,但微有辛味,是略下一等的野菜,从前是不吃的。麦浪滚过,麦子割过,种玉米。玉米长成青纱帐的时候,走过田埂,四野静极了,偶尔能听到风吹叶子的沙沙声,或是小野物的窸窣声。玉米的青纱帐把世间的噪音隔开。这里只有浓郁的绿,流淌的绿,泛滥的绿……

玉米收割了,是捉蚂蚱、蛐蛐的时节,它们已如秋蟹一样肥美。

庄稼地的南边还有菜园。与庄稼地的粗放管理相比,规整的菜畦却是颇费园主劳力心思的,一亩园十亩田,他们像在大地上描红绣花一般,细细莳弄自个的一亩三分地。不然,你见不到瀑布般密集垂地的豆角,滋润透亮的西红柿黄瓜,紫光莹莹的茄子;见不到蜜蜂、蛱蝶上下翻飞,倏尔藏匿于花蕊。大颗的白菜抱心紧实,大个的土豆金黄溜滑,大白萝卜深深扎进地下。看到萝卜,耳旁就响起儿歌:“拔萝卜拔萝卜。嘿哟嘿哟,拔萝卜,嘿哟嘿哟,拔不动。……”

城乡结合部自有它的妙处。对于像我这样来自农村的学生,与田园近便觉离家不远,减少了背井离乡之愁,这样的所在令人心安,心安之处即是家。

青年教师公寓,是为一大批新来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工安家的。专业增加、招生规模扩大,急需人力资源的补充,人一多房子不够住了,就要买地造房,于是在田野中矗立起两座楼,成为匡山小区最早的建筑。虽然只有五层,因四周还是田地,却也显得高耸。

黄昏里晚风中,不少人在田埂、河畔散步,就像普珉诗中写到的。那时那河是不是叫兴济河,我不知道。河道一任自然,未加整治,不像现在砌了石岸、架了木栈桥和不锈钢扶栏。河两岸的路也不是沥青路,而是时宽时窄的土路,在农村这样的路常叫“生产路”,是方便村民们推独轮车、拉排子车的,运粪肥,运收成,也运喜与忧、哀与乐。路两旁杂树杂草自由生长,河中淤泥上蒲草芦荻、青青菜、红蓼花,随处滋生,可惜的是水质糟糕,不见鱼虾。今年雨水过分丰沛,淫雨绵绵,兴济河水以从未有的浩荡(以前看不清河水是否流动),滚滚北流,直入小清河而去。现在河里有鱼了,这几年的治理污染还是见成效的。

我曾和一位山东大学在读博士在一路边小店吃辣椒炒肉、酒酣耳热后,走数里路来到河边。初春时节,麦苗返青,柳枝柔顺。我们拧柳哨,鼓腮帮子狂吹,不成曲调,却忽发思古之情,讨论起古人折柳赠别之俗起于何时。我记忆力平平,在古诗词里,我依稀记得诗经是提到柳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是提到了,到底折没折,不明确。博士朋友长于记忆,他说鱼玄机的《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李白的“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那是明显写到折柳了。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柳色就是春色,它最早带给人们季节转换的消息。折柳相赠,愿留住春天,愿留住情谊;柳树是易活的植物,随便插枝即可长成大树,常见湿地上,柳树的种子发芽长苗,丛丛嫩绿。折柳相赠,愿生命之树常青,在哪里都生机勃勃。

没多久,博士朋友就转到另一所学校,脱离行政岗位从事他喜欢做的教学科研工作了。此后多年未见,愿他成果累累。

没多久,在两座青年公寓的周边,更多的楼房拔地而起,田野越缩越小,以致于无,一座小区渐成规模。小区之北有齐烟九点的匡山,便被命名为匡山小区。它是济南较早以“小区”命名的新居民点。

入住人口多了,这里不长庄稼长孩子了,于是幼儿园、小学、中学渐次设立,商店、饭店、娱乐场所等第三产业渐成规模。

于我,匡山小区是喝酒打卡地和娱乐休息区。

某次,在河边一家东北菜馆,和普珉、岩鹰、海诚、邵风华喝酒,因风华自东营远道而来,我送他一副字,写李白的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在座的,因诗因文都算故人,多年不见,相聚短暂,这样的诗句是应景的。风华戏称我为“前诗人现书法家岱浪”,其实这两个身份称呼我都不敢当,只“岱浪”二字敢当,因为那是我给自己起的别名。酒喝得不少,颇有余兴,我主张去卡拉OK,那时酒后唱歌几成必须环节。有位朋友老白认为,酒后唱歌可以一吐酒气,该醉也不醉了,不会伤肝,还锻炼肺活量,他说自己多次实践效果良好。

老白曾约上我徒步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公寓,找老陈聊天。老陈待客热情洋溢,叫起卧室里休息的妻子,起锅烧油,麻利利地整治酒饭。本不是饭点,只为喝酒聊天。以后,老白为解决两地分居调回乡梓。老陈高就,被人称呼“陈院”“陈校”之类,那样的喝酒聊天不会重现了。

某次,恰学校举行校庆活动,有校友莅临。陪他在小区喝茶。校友问我这里不喝花茶吗,我说日照绿茶产自甲子山不错,校友笑了。我听懂笑意,告诉他只见门口有搓麻将的女子,未见其他。他又笑了。麻将桌发出的人声里有鲁地腔调,也有川音、东北音,她们洗牌的声音哗哗啦啦。

夏天在临街地摊上,伙同一帮酒友光膀子撸肉串、灌扎啤;冬天在热炕上盘腿,温白酒、吹大牛;烟雾缭绕、灯光迷离中嚎歌;在黄昏,从交校路走来,散步,带孩子游玩;在夜晚,寂静的街头,徘徊复徘徊。匡山小区消费了我不少曾经的热情、曾经的青春,曾经不吝啬抒情也有情可抒的岁月。我在流经小区东侧的废水沟里,见到过淤泥里盛开的野花,不知其名却惊其艳,写过一篇短文《圆凳与野花》,成为我第一本也是迄今唯一一本散文集的书名。曾经散发臭味的沟渠,现在变得难以置信的清澈,让人欢喜,但没见到野花。

不住在交校路以后,距离匡山小区远了些,工作也忙年龄也大,去匡山小区的次数很少了,只在季节轮替之时,有兴致长途散步了,会沿着兴济河南行、再东折,穿过小区,穿过济齐路进入交校路,似乎每次都会想起一些往事,一些清晰,一些模糊。当年普珉诗中的女生也该过上退休生活了。那块麦田早没了,被一座座楼房侵占掠尽,金黄的麦子要到更远处才能见到。小区还在变化着、扩大着。

 

一个白天
我看见一个女生
她递给男生一只
煮成了暗黄色的麦穗
我知道这麦穗
就来自这块麦地而我在这块麦地散步
已经三年
年年是麦子金黄
而以后 我也将看到许多的年头
麦子金黄
正如我离开父母以前
在农场生活的那些年头
而今 我已独立生活了八年
在许多城市奔走过
最后 我来到这个城市
在这个城市定居
在靠近这块麦地的学校里教书
在安静的时候
我也写诗
谈论万事万物
如何把我锤炼 造成过各种形象
往往又像是废铁一堆
需要重新开始
有时 它们像风沙直通通地把我席卷
有时 它们像滴水的声音 针一样
渗入我的肌肤血液
万事万物
教我成为它们的一部分
而不是
成为我自己
比如 我彻夜失眠时
月亮也迎风张开它红肿的眼睛
向黑夜涂抹它的光
它的光 就像是昆虫的叫声
扬起的尘埃
这使得我的心灵 像蜘蛛
把网织向每一处幽暗寂静的地方
最终 我已经不在床上
最终 我已和麦地上的一片雾气
不分彼此
我和这块麦地 我们贫瘠
却在成熟的季节仍然成熟
金黄的颜色
就像挂起的衣裳
而我的肉体已经消失
就像昨天或前天义无反顾地滚向天边的麦浪

 

                     ——选自《麦浪》

 

2021.10.18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