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灯谜
宝钗灯谜(打一物)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这首诗谜底是:《红楼梦》。
首先我们解这一首诗谜的表面意思。
镂:简单的来说是雕刻的意思,但我们知道有一种很精致的工艺叫镂空,它的意思是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我有一回从电视上知道,西藏在佛塔的塔檐上刻佛经,用得就是这种工艺,只是刻佛经时不穿透物体。锲:意思也是“雕刻”,但有锲而不舍的意思。檀,我们知道有檀香,这是香中的极品。
“檀”和“梓”都是指质地优良的木材。
第一句诗总的意思是:在那种很名贵的檀木或者是梓木上锲而不舍地、一层一层地、用很精致的工艺来雕刻。那雕刻什么东西呢?第二句诗的意思说:这不是手艺精湛的工匠能雕刻成的东西。
我们再来看后两句的意思:“梵铃”指的是佛寺和宝塔檐角上悬挂的铜铃。后两句诗的意思是:虽然屋外又刮风又下雨,但听不到佛寺和宝塔的檐角上悬挂的铜铃发出声响。
谜底是:《红楼梦》。
怎么说谜底是《红楼梦》呢?我们知道有一首很出名的谜语: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谜底是:画。
我当时看宝钗的这首谜语时,想到:半天风雨过,听不到声音,这不是画吗?把风雨交加的情形画在画面上,不是听不到声音吗!又一想把风雨交加的情形写在文章里,不是也听不到声音吗!但仅仅是画或者是文章,我觉得太肤浅,作者在这首诗谜中要告诉我们更重要的东西。
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红学界一直在争论,《红楼梦》书底是否隐藏着历史?
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在《红楼梦》的书底隐藏着更有价值的内容,但我们读书的人都看不出来,这就是“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的来历!
而且再往深想一想,三百年来,有那么多喜爱《红楼梦》的学者,红学评论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一点不夸张,在这种情况下,《红楼梦》隐藏在书底的故事还一直没有被人们发现,可见作者的创作手法,岂能仅仅用“良工”来形容,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
那么《红楼梦》书底蕴藏着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和佛寺的“梵铃”有关系,我终于明白了,书底隐藏着“佛经”!
确切地说:这首诗谜的谜底是:《红楼梦》书底的“佛经”。
我们再来看一首诗谜,就知道我说的是正确的了。
惜春的灯谜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前生终归没有形成“色相”,这个“色相”是什么呢?就是“不听菱歌听佛经”。“不听菱歌听佛经”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要看书面上小儿女的恩恩怨怨,要看书底隐藏的“佛经”。这个书底隐藏的“佛经”,就是这本书前生没有形成的“色相”。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虽然前生没有形成“色相”,但是不要担心,这个“色相”会永远沉在黑海里,因为人性本身有大光明这种慧根,后世总会有人能识破,蕴涵在书底的“佛经”。
这首诗的谜底,作者在书中已给出,是“佛前海灯”。
这两首诗谜一个是“佛经”,另一个是“佛前海灯”。前一个是“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后一个是“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不是可以互相证明吗!
我们再来解宝玉那首灯谜诗。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这是宝玉做的一首灯谜诗,谜底是风筝。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意思。
有一件物品,距离天上和人间都很遥远。琅玕:是竹子的意思,“节过”:意思是“过节”,就是指三月初三的“风筝节”。
那么竹子怎么和风筝联系到一块呢?
小学的时候课文里有一首诗:
竹做的骨头纸做的背,
春风送它们往天上飞,
我们在地上边笑边跑,
它们在天上越飞越高。
这首诗的谜底就是风筝,因为竹子特别轻,用来做风筝的骨头最合适。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的意思是:有一件物品,距离天上和人间都很遥远,这件物品过节的时候,竹子就应该小心提防了,因为要用竹子来做它的骨头!
“鸾音鹤信”:仙界和人间传递消息的信使,以鸾和鹤比喻这件物品的高洁祥瑞。后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这件物品象鸾和鹤一样在天空中出现的时候,人们要凝神仰望啊!那时候人们就可以把自己心中的喟叹表达出来了!
这里风筝借代那些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凝睇”:人们须仰视才见,表明这些大英雄崇高伟大。“唏嘘答上苍”,表明人们对这些大英雄的爱戴和怀念。
这一件物品当然是风筝了。
为了更好的理解“风筝”所指的大英雄。我们再来看探春的一首风筝诗。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阶”谐音“界”,这里指天界。意思是:天界下面的很多儿童仰望天空的时候,这件物品在清明节这一天,在天空中妆点最合适了。纤细的线一断,这件物品浑身就没有一点力气了,不要抱怨东风把它吹走了。
这是“风筝诗”的表面意思,那么这首诗深一层的含义是什么呢?
首先清明节,传统的习俗是去扫墓,这首诗谜引用了“清明节”,主题是歌颂那些在战争中牺牲了的为国为民的大英雄。
我们接下来解读黛玉的灯谜诗。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这是黛玉做的一首灯谜诗。谜底是鳌灯。
“騄駬”谐音“露饵”,驰城:谐音“池城”,形容鳌灯之大。“露饵”、“池城”、“鳌背”都要和“鳌灯”联想,只点燃一小部分“灯油”,大面积的“灯油”都燃了起来。形成无比壮观的“鳌灯”。
“鳌灯”:是花灯中最大的花灯。前面“桃叶渡怀古”我们已经讲了,灯草:指万千百姓,灯花,指达官贵人。就是说达官贵人的荣华富贵,鲜花烹锦之盛,是要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鳌灯”更需要满城的百姓为“灯油”。
我们来看这首诗深一层意思是什么?
騄駬: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俊之一。騄駬:谐音“禄饵”。騄駬:表面意思是指马,深一层意思特指:大清八旗兵的三位首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紫绳:我们联想《西游记》里妖怪用的“幌金绳”。这里作者借“紫绳”讽刺多尔衮三兄弟是妖怪。
“主人指示风雷动”:来源于《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首先“三清观”的“清“和“大清”的“清”有联系,而且三清观就有三个妖怪,正好对多尔衮三兄弟。三清观里的虎力大仙就有风雷令牌可以呼风唤雨,正好对“主人指示风雷动”。
“鳌背三山”:来源于《西游记》里“孙猴子”背妖怪,妖怪念动咒语,遣来三种大山压孙猴子,第一座山叫须弥山,第二座山叫峨眉山,第三座山叫泰山。
我们要特别注意,《红楼梦》中有很多的地方引用《西游记》里的内容,比如说:“吃猴儿尿”,比如说“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等。《红楼梦》里面写到很多“猴儿们”,这些“猴儿们”都有深意,我有一章专门解《西游记》和《红楼梦》的联系。
这首诗前两句意思是:“以禄为饵”,“马儿”不用套上笼头就去驰城逐堑,“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意思是:主人一声令下(风雷令牌动了),天下的百姓就处于血雨腥风中了,多尔衮三兄弟生前杀人如麻,他们死后要变成大鳌去给他们杀死的成千上万的将士、百姓去驮墓碑,他们背上背的三座大山可以独立名了!(也就是说三兄弟生前是三座无比壮观的“鳌灯”,死后要背三座庞大的“鳌山”!)
“鳌背三山”来源于宝玉奇怪的誓言。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庚辰侧批:虽是混话一串,却成了最新最奇的妙文。[此誓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