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想过改命么?造命VS宿命

(2013-10-18 11:26:15)
标签:

宿命

改命

命理

算命

命运

分类: 风水命理
    因为有宿命的存在,所以人会想要算命。但是我要强调,算命的目的在于知命,知命的目的在于造命,如果连算命的目的都搞不清楚,那么结果一定是失望。

    知命,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不要以为这件事很简单,活了一辈子还不认识自己个性的人太多了。由于他们不知命,也就没办法创造命运,只好在宿命里打转。

    造命,则是认识自己个性上的优缺点之后,改善缺点,发扬优点。告诉自己,优缺点是天生的,它们无善无恶,不需因缺点而自卑,也不需因优点而自豪,因为优缺点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用对了地方就是优点,用错了地方就是缺点。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他五十岁时,真正了解了自己的性格,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把外在的命运和自己的性格融合。他把握了自己的性格,也就把握住了天命,自然也就能够创造自己的命运。

    人生其实都是在宿命里打转,再从造命里挣脱,能够挣脱命运束縳的人,就是成功的人。著名的哈佛医学博士,《心灵地图》(The road less traveled)作者派克(Scott Peck)说过:“心灵成长是一种复杂、艰钜的毕生工作;能够超越本性,学习做并非出于本性的事,正是人性的特征。”

从宿命到造命

    我们看到饲养在农场里的猪,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牠的算命大师,铁口直断这只猪的命运,预测牠会在哪一天往生。因为这是牠的宿命,牠无论如何无法挣脱。

    但是生而为自认是万物之灵的人,为什么常常甘于退化成动物,接受自己的宿命呢?原因当然是造命很辛苦。让心灵退缩回到本能,接受宿命,就像吸毒一样,可以让自己暂时活在阿Q式的精神安慰里,接受人世间的不公平,期待下辈子再连本带利捞回来。

    相信宿命,其实是人之常情,因为宿命论的立论,就是生命中的不平等,都是上天注定的。既然是上天注定的,那么就容易释怀,不会陷在“人比人,气死人”的食物链中而痛苦。
很多人宁可相信宿命,因为造命过程不止痛苦,而且付出与所得之间很难平衡。很多人不是一开始就相信宿命,而是遭逢极大的挫折后,转而用三世因果(前世之因,今世之果;今世之因,后世之果)来寻求内心的解脱。很多人算命,就是因为不想听一堆大道理,只想听他想听的,而宿命就是一帖最方便有效的镇定剂。

    所以宿命并非完全不好,关键就在于:内心是否真正解脱了?还是只不过为自己的逃避找一个藉口?我看过太多人,嘴里说视富贵如浮云,心里却是嫉妒不已,只是没有勇气去争取罢了。就如唐朝大文豪韩愈在〈原毁〉一文中说,人性的问题就是怠惰与忌妒,“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懒惰的人不想学,又嫉妒别人学了比自己强,所以一方面消极的逃避,一方面又出现诋毁他人的行为。

    相对的,每当多一个人相信宿命,就会让人与人的竞争里,少一个对手。于是,不相信宿命,愿意努力造命的人,就更有机会脱颖而出。而且我强调的造命,不只是生命的积极进取而已,还包括要能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平,也就是真正的造命观:“接受命运,而不接受宿命。”

真正的造命观:接受命运,不接受宿命

    在现代急遽变化的时代里,因为过度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使得很多人颓然倒下,不得不相信真有命运这一回事。但是,要用什么方式接受命运呢?

    接受命运,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能够“舍弃得失”,了解人生最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为得与失是相对的,你永远要失去一些才能得到另一些。而且得与失的衡量标准也会改变,没有人能确定何谓真正的“得”,何谓真正的“失”。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定律。所谓边际效用,就是一个东西的价值,和数量相关。例如,水虽然是人的必须品,但因为水很多,所以价值很低;黄金虽然不是必须品,但因数量稀少,所以价值高。但是,当你在沙漠里快要渴死的时候,你会用所有的黄金去换一杯水。这时候,第一杯水的价值变成无限大,但是第二杯水,第三杯水……的边际效用就会递减。

    所以20岁的时候,你会拿健康去换金钱,因为这时候,健康取之不尽,金钱却很匮乏,健康的边际效用比金钱低;等到60岁,你会付出所有的钱,只为了多买一些健康,因为此时你已赚得足够的金钱,而健康却是如此难得,金钱的边际效用要比健康低多了。

    了解了这个道理,舍弃得失就不会这么困难,因为,当时空、处境、条件不同了,得与失可能完全相反,还有什么好斤斤计较的?

    接受命运,还能让你在人生的过程中,可以更宽容。因果是存在的,你在人际关系上越愿意宽容,果报越常在不知不觉中来临,在你最需要时,助你一臂之力。

    不接受宿命,才不会丧失奋斗的勇气,能够坚持到底,保持竞争力,而不是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藉口。

    不接受宿命,也使你对人间抱持感恩之心。因为,当你在改变自己的命运时,是在影响别人,也被别人影响的交互作用之下。

只有感恩,才能让它良性循环,让心与心的连结更为紧密。


摘录于《阅人有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