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州村庄志|高坪记
本期坐标:后坪乡高坪村
后坪乡后兴大山余脉,有个村叫高坪。2003年村组建制调整时,由原野战、茶花、高坪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这里有很多特色和亮点,但资格最老、人文最富、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铅厂盖。
船老壳村寨。 李 惠摄
铅厂盖最原始的名字叫鹿倒盖。鹿倒盖的叫法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刘氏族谱记:明洪武十年,刘祖虎在石柱土司府为官上堂时,连续多日,午时有黑白二鹿登堂入室,虎乐而奇之,遂率兵猎鹿。逐八百里,至长坝(现后坪)大山主脊,于高山平地见鹿幻化入土,遂安营扎寨,煮食掘鹿,所掘之岩石架锅烧烤间融化成银。乃弃官留守,开矿为业,藉此地名曰“鹿倒盖”。后,其子显昌辞去石柱土司府执事职务,率妻儿移居继业,采矿规模和名声越来越大,其地遂随俗易名“铅厂盖”。
人在花中游。 吴 雁摄
那时铅厂盖开矿炼矿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十八座高炉日夜不停,白花花的铅银哗哗流淌。有记载炉火“沿河县城足见亮光,至长坝嘁口场(现后坪集镇)夜同白昼”。于是,先后引来贵州沿河田氏族人觊觎、四川广元武氏族人入驻、江西简氏三兄弟入业、江西张氏族人打铁服务、江西王氏家族入伍、湖北麻阳崔家乐业、贵州思南侯氏迁入,以及其他杂姓纷至沓来。从而,奠定了后坪乃至黔东北角、酉西中部族群的基础,成就了后坪二百多年的繁华。
走出村寨的路。李 惠摄
进入清朝中后期,由于国力衰弱,朝廷腐败,管理混乱,加上采矿利益纷争大,铅厂盖成了区域社会矛盾的焦点,各方力量角逐的舞台,内外人群争斗的场所。渐渐炉火熄灭,高炉坍塌,矿山矿洞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铅厂盖再无矿业辉煌。此后,各股力量优化重组,各种矛盾相互妥协,各方利益重新平衡,各个家族留离分合,血与火中,饱经风霜的铅厂盖产业转向重建,人口慢慢恢复,治安逐渐好转,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烤烟生产示范基地。 吴 雁摄
所以,有人说铅厂盖兴衰更替的历史就是酉西土家人生存发展的历史,铅厂盖那厚厚的土里揉进的是酉西土家人几百年的灿烂文明和辛酸血泪。当然,也正是这波澜壮阔的历程和血与火的砺炼,酉西土家人凤凰涅槃,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持重、越来越壮大,有了现在的发展和成就。除了铅厂盖,茶花坝照样可圈可点。一坝几千亩的良田沃土,半山洞出的涓涓细流,造就了茶花丰富的物产,养育了茶花人的生存繁衍,成就了他们的快乐生活,铸就了秋来红红绿绿的荞花灿烂,酿出了那苦后甘甜、回味无穷的苦荞佳酿。
还有,那秀美木形山围成的高桩坪,虽处半盖坡上,但有众山头的合围拱护,远远看去就像土家人的摇篮,优雅舒适,姿态安详,悠然恬淡。旁居的大片大片平整土地,肥沃深厚,是玉米的高产田,也是优质烤烟的生产示范基地,把这里的人养育得精神抖擞,丰硕健壮。
石头开花——叠层石。 吴 雁摄
更有那古木参天、绿树掩映的向家小寨,背靠郁郁葱葱的大山峦,旁踞碧绿千丛的小山岗,前景如画,自然舒展,成为冬玩雪、夏避暑的好地方。如果走上山梁,左边雷打岩、老鹰帽、船脑壳,右边长溪沟、棉布台、香炉岩、杨氏坝、飘水岩、半边山,满眼锦绣,像一册画图,层层舒张,让你乐在山水、迷途忘返。还有捡柴沟外的石头上,白垩纪海洋生物演化而成的石花、石蛋,一圈圈,一层层,如水晕荡开,似莲花绽放,打破“石头开不出花”的咒语,指示着山下蕴藏的宝藏,等待着山外人来投资创业、开发发展。
(张 超/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