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
日前,记者走进土家族人居住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浪坪乡,
油然而生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在一片绿色的土地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吊脚楼。这就是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的土家民居——吊脚楼。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依山而筑,临水而居,承载着记者儿时许多美好的回忆。清晨暮霭,她层叠错落,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情调;掌灯时分,她暖意融融,温馨光点掩映下,透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韵味。
吊脚楼源于古代的杆栏式建筑,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民居。这种传统建筑技艺,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现在武陵山区还能看到上万处吊脚楼,多建于清代,在当地又称作“杆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
吊脚楼在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斗勾心,不用一颗铁钉,全部用木条做铆,牢固耐用。还能抗七八级地震,有“墙倒楼不倒”的说法。
踏上土家族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在一片绿色的土地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吊脚楼。这就是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的土家民居。
吊脚楼三边悬空,一边与正房相连,靠柱子支撑,高悬地面既通风,又能防毒蛇、野兽,楼下还可放杂物。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一般所指干栏全部悬空,所以吊脚楼为半干式建筑。




前一篇:这个大冬天开花的树,你认识吗?
后一篇:浪坪乡积极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