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群众身边“扶贫第一书记”的故事

唐声扬:点滴小事现真情
□本报记者石嘉黎文/图
“我刚好要送贫困户下村,你在哪?我顺道来接你。”4月25日上午8时许,接到记者电话时,楠木乡红霞村“扶贫第一书记”唐声扬正准备赶往红霞村。接到记者后,在城南何家坝,唐声扬又载上了该村1组的贫困村民刘永觉。
原来,4月24日,刘永觉找到唐声扬,说自己还剩些蕨根粉,想让唐声扬帮忙在县城寻找销路。
“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我卖得比较贵,他人缘好,路子广些。”刘永觉说,他是唐声扬的对口帮扶户,以前,唐声扬为了鼓励其发展,自掏腰包购买了不少,后来又通过微商等方式帮忙联系销路。
车行至楠木乡中心校门口,唐声扬停下车来从后备箱提出一包跳绳来,送到了学校。据了解,这是他在县体育发展中心为该校学生帮忙申请的。除了为学校申请跳绳,他还曾为该校联系到“好体育人走进村小”项目,为学校争取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器材。
通往红霞村的路上,下着大雨,一路上弯多且路窄,遇到错车时,不时需要倒车让道。“还好我安装了倒车记录仪。”唐声扬说,去年年底的时候,正值3组“杨河坝”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时期,为了做好群众工作,他通常忙到凌晨一二点才回家。有天晚上,他在回家途中,行至乡集镇,经好心人提醒,他才发现车轮前胎没气了。“还好开得慢,要不真是不敢想象。”打那以后,他便开始注重行车安全,还加装了倒车影像行车记录仪。
片刻后,唐声扬又来到他最担心的贫困户杨秀六家中。据了解,杨秀六在2014年被评为贫困户,后在政府帮扶下发展产业,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并于前年顺利脱贫。但好景不长,今年2月杨秀六因为突发脑溢血全身瘫痪,再次因病返贫。
作为帮扶人,唐声扬没少做工作,为其捐赠轮椅,时常慰问鼓励他……这次,他又来和其家人商量如何在家发展肉狗养殖等,并收集住院资料,准备帮其落实大病医疗救助。
资料收集完毕,再将刘永觉送到家后,唐声扬又赶往扶贫工作队办公室签到,填写红霞村便民健身器材和篮球场申报资料。
“还要赶在下午下班之前带上这些资料去县政协,到红霞村‘第一书记’陈茂祥办公室汇报工作。”这一忙,便已是下午2点多。“你看吧,我的工作就是这样,没干出什么成绩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宣传。”在开往乡上接贫困户李维军进城的途中,唐声扬谦逊地说着。
杨渝:把贫困群众当亲人
□本报记者赵舒婷文/图
“你下雨天还要跑来帮我们办事,留下来吃午饭再走嘛!”日前,在酉酬镇双禄村,该村60余岁的贫困户田某将户口簿原件递交到该村扶贫第一书记杨渝手上后,握着他的手说。
杨渝,县移民办职工,现任酉酬镇双禄村扶贫第一书记。自从到双禄村驻村,杨渝便主动与酉酬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积极联系沟通,查阅、整理了大量双禄村的档案资料。为了对村民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只要有空他就会到村里去,与村民一起干农活、拉家常,详细了解村情民意。
“第一次下村走了老半天,脚底磨起了泡,说实话,确实有些累,但看到因为政策落实、对口帮扶让村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就觉得一切都很值得。我知道,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是我的使命!”说起第一次到双禄村,杨渝感慨不已。
去年,该村村民来某上房检瓦时不慎摔落,导致腿部受伤,但所幸没有伤到骨头。为了让他安心养伤,杨渝自费买了些米、油等慰问品前往他家看望他。
“他家有两个念大学的孩子,家庭较为困难。”杨渝告诉记者,因为多次到来某家走访,互相逐渐熟悉,来家的两个孩子经常打电话给他。
“网络是个好平台。”杨渝说,他还建了一个微信群,群里大部分是村里的年轻人,平时,大家在群里说说笑笑,既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让他对各个家庭的状况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让他制定更完备的帮扶措施。
如今,村民们都认识了这个肯做事、做好事的“杨书记”。提起他,村民们都赞不绝口。
面对村民的称赞,杨渝却始终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在双禄村工作这段时间让我受益匪浅,老乡们对我来说就是亲人,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带领群众一起致富。”说起近一年来的扶贫工作,杨渝感慨地说。
刘毅:全力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
□本报记者刘 力
“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说起半年来在村里的扶贫工作,刘毅认真思考后说道。刘毅是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2016年11月到龚滩镇艾坝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
刘毅说,初到艾坝村时,他对扶贫工作并不熟悉。为了早日进入角色,他首先从走访开始——利用每天下午三点至晚上八点这一时间段,对党员、村支“两委”成员、各生产组组长、村民代表及贫困户进行了入户走访,获取了客观、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之后,与村支“两委”干部一起,共同研究2017年度巩固脱贫规划。在开展工作中,他一直坚持围绕“八员”要求,履行着“扶贫第一书记”的职责。
在一次走访中,刘毅了解到艾坝村7组村民齐贵和一家五口人,其中就有2人是残疾。由于齐贵和家的老屋长期无人居住,已经倒塌,从外务工回来的他只得寄住在哥哥家中。了解这一详情后,齐贵和家被动态调整纳入建卡贫困户。同时,刘毅多方协调,利用补助资金帮助他家成功建起了新居。
除了帮助贫困户解决具体困难,刘毅在工作中还与村支“两委”一道,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帮扶。除了建成4公里通畅路、8公里通达路、14公里便民路,3个人蓄饮水蓄水池、2公里管网和90盏路灯外,刘毅还帮助村里另争取到3公里水管,还争取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健身器材。
刘毅说,下一步,他将继续深入到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为艾坝村今年整村脱贫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吴雁:用心做好信息扶贫工作
□本报记者刘 力
“吴书记,你又来啦。”谷雨时节,正是农忙之季。后坪乡后兴村的一块洋芋地里,几名村民直起身子热情地与一名挎着相机的男子打招呼。一边与村民交谈,了解今年的春耕情况,不时按下相机快门记录下热闹场景。
这名男子叫吴雁,是县国土房管局的一名职工,也是我县摄影家协会会员。2016年10月,他被选派到后坪乡担任后兴村“扶贫第一书记”。从那时起,他便长期行走在后兴村,为贫困户脱贫辛勤奔波。
接手扶贫工作之初,为尽快掌握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吴雁多次走进贫困户家中。通过面对面与贫困户交流,对每一户的家庭收入、经济来源、劳动力结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都进行登记造册,做到了户建卡、村有册,并在全村公示,让扶贫对象识别精准。
摸底是基础,如何帮助贫困户增收才是脱贫的关键。为此,吴雁充分学习相关扶贫政策知识,先后累计帮助11户贫困户申请到34万元产业贷款、帮助15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补助,并组织该村贫困户通过借款发展产业,调查摸底、帮助帮扶的特困户申请到低保补助。
同时,他还积极向单位的领导汇报工作,争取到20000元资金,全部用于帮助贫困户购买洋芋种。
在开展具体扶贫工作的同时,吴雁还利用自己的摄影和新闻写作特长,开展信息扶贫。自去年10月以来,他累计在《中国国土资源报》、《重庆日报》(农村版)、《重庆晚报》、《武陵都市报》、《酉阳报》、酉阳新闻网和酉阳电视台等媒体,发表了100多篇新闻稿,宣传后坪乡以及后兴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相关工作。
吴雁说,后续的工作中,他将继续围绕扶贫第一书记职责,全力围绕社会治安、看病方便程度、农村公路建设、饮水方便程度、低保户评定、办事方便程度等方面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民办好事、做实事。
陈凯:为农产品销售做“红娘”
□见习记者田燕芳文/图
贫困户的芋头滞销,他就跑到重庆盘溪市场联系销路;贫困户的羊该出栏了,他托朋友找到做羊生意的人上门来收购;贫困户的茶叶丰收了,他跑到成都找经商的同学……对于宜居乡长田村的贫困户来说,“扶贫第一书记”陈凯俨然成为他们的“红娘”,为农产品联系买家,让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陈凯是县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科科长,2015年,被选派为宜居乡长田村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去年7月,担任长田村“扶贫第一书记”。带着沉甸甸的责任,他走进每一户贫困户家中,认真摸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贫困户顺利脱贫致富。
2016年,贫困户冉其林发展了100亩芋头,等到了收获的季节,由于冉其林对销路不熟悉,导致了100多吨芋头滞销。陈凯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赶到重庆盘溪市场,找到了做蔬菜批发的一个熟人,解决了芋头滞销的问题,让冉其林成功脱贫。
村民田建华去年养了20多只羊,等到羊快要出栏时他同样找到了陈凯,让他帮忙联系买家,顺利将羊卖了出去。
茶叶是长田村的主导产业,每到茶叶收获的季节,陈凯都会通过朋友圈联系同学或者朋友来购买。去年,他帮助贫困户销售了50多公斤茶叶。
同时,在走访中,陈凯在长田村2组了解到了村民对修路的渴望。
长田村2组是从宜居乡到龙头山景点的必经之地,但通往龙头山的路不好,只要下雨,摩托车都不能上去,也因此制约当地的发展。
于是,陈凯和宜居乡党委、政府一起,到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终于,今年初,长田村2组到龙头山景点长5.5公里的公路硬化工程立项了,目前已经开始测绘,预计年底将实施硬化。路修好后,不仅能够解决2、3组700余人的出行和生产问题,还极大地带动了该村的旅游发展。
“只要村民肯干,我就会不遗余力帮助。”陈凯表示,作为“扶贫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是自己的责任。
左国华:扶贫工作需付出百倍努力
去年6月,左国华被县人民法院派往庙溪乡驻庙溪村当“扶贫第一书记”。他深感责任重大,驻村工作上联系当地党委、政府,下联系贫困户,必须要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历经半年多时间,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做法。
他告诉记者,“驻村工作”,首先是要“驻”,必须是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干在村里。这样,才有充足的时间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及贫困程度。其次,要静下心来。驻村工作就是下基层工作,不是下乡游山玩水,要静下心来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才能为百姓做实事,为他们排忧解难。
“教育扶贫脱贫一批,医疗扶贫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发展产业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民政兜底脱贫一批,要把它们的标准、条件和具体内容,怎样实施讲给百姓听,让他们心中有数,让他们知道究竟能享受到哪些扶贫政策。”他总结,作为扶贫干部,必须要吃透扶贫政策,把它宣传给老百姓。
他说,驻村时也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农民干农活的时候,扶贫干部学习扶贫政策;农民在家的时候,扶贫干部就到农户家拉家常,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宣传扶贫政策,共同找脱贫致富路子。
“我们驻村工作队虽然专职工作是扶贫,但我们仍然帮老百姓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修路问题,环境卫生问题,人畜饮水问题等,包括一些小事,如民意纠纷,上户口问题,修桥补路问题,这样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左国华说,扶贫干部要放下架子,与贫困户“以心交心”,一定要为百姓排忧解难。农民是最朴实的人,只要用真情对待他们,他们同样会以真情相报,从而支持扶贫工作。
总之,党和政府的扶贫攻坚政策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员干部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冉尼贤:一心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
□本报记者田金凤文/图
走进丁市镇中坝村陈家盖,公路边有一幢新修的两层楼房。那就是贫困户陈海军家的新房。
“他们一家多亏了冉书记,房子修好了,孩子的病也医好了。”村民口中的冉书记,就是中坝村“扶贫第一书记”冉尼贤。
冉尼贤是县政协社情民意信息中心副主任,2015年任丁市镇中坝村“扶贫第一书记”。
到中坝村后,冉尼贤做的第一件事是对贫困户精准摸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走遍了13个组,走访了140多户贫困户。
他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贫困户陈海军家的情景。
“这个家庭确实很具体。”冉尼贤说,陈海军一家4口人,挤在一间老木屋里,他的妻子长年患病,2个孩子一个刚初中毕业,一个在上小学,一家人全靠陈海军干点农活维持生活。因为家庭贫困,懂事的大儿子陈胜准备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到外地打工减轻家里的负担。这是2015年7月6日,冉尼贤在陈海军家看到的情况。
陈海军一家人贫困的生活状况,让冉尼贤感到很揪心,主动要求将其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动员陈胜去读职业学校,告诉他掌握一门技术后更好找工作。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陈胜到县职教中心上学,费用则由冉尼贤负责筹集。
2016年3月,陈胜突患疾病,上万元的费用让这个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这样的情况,冉尼贤一方面与学校老师联系,一方面找到社会爱心人士帮助,在学校师生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募集资金近3万元,让陈胜得到了及时治疗。
看到陈海军的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了,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冉尼贤积极协调,不仅将其纳入兜底贫困户,还利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项目,帮助陈海军修建了新房,他还联系了办企业的县政协委员、经济条件好的朋友等,让他们出资安装新房的门窗,让两个孩子有了自己的卧室。
冉尼贤表示,陈海军家的房子问题解决了,陈胜也马上毕业,他还计划把陈海军的妻子带来县城培训,学一门手艺,陈海军家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田雪勇:让村民吃上乡村旅游饭
□本报记者石嘉黎文/图
田雪勇是一个老扶贫工作人员,从2002年任板溪镇扶贫专干开始,就与扶贫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2016年11月,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他受工作单位委派,田雪勇又开始了赴山羊村任“扶贫第一书记”。
从当“扶贫第一书记”开始,田雪勇在该镇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和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用两天时间完成了全村6个组的徒步走访,对山羊村有了一个行政区划的掌握和村情的初步了解。同时,发现了该村又一处旅游景点——山羊大峡谷。
随后,他利用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的时间,参加了全村党员干部会议。会上,他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民参与、共同发展”为题,向全体参会人员进行了一次“演讲”,对全村经济状况、村民形态、自然资源、民风民俗、发展愿望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畅想。
他告诉记者,山羊村古寨四合院、初夏杜鹃花、深秋红叶、神秘峡谷、山羊花灯等,是该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瑰宝”。
在扶贫工作中,村民的质朴、热情,让他更有斗志,同时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扶贫工作的压力和责任。
为了充分调动全村人民参与积极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探索形成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监督的新模式。田雪勇与该村村支“两委”经各种会议、访谈、调查及宣传和引导,为山羊村旅游协会的组建探索了全新模式。
“协会拟以户主为单位会员,以农户所属房屋、土地、山林为股份加入旅游协会,根据自身条件参与旅游管理及个体经营,提取经营业主经营收入的10%作为集体收入,用于运行管理、股份分红等支出,让全村所有村民都能享受旅游红利,努力做到不掉1户,不落1人,共同发展致富,让每个村民都吃上旅游饭。”田雪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