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酉州苗绣 民族瑰宝

(2015-10-20 08:42:27)

酉州苗绣 民族瑰宝

 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

重庆市酉阳县作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苗绣也曾在这里风光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酉州苗绣的光彩慢慢地褪去,会这门民族技艺的人已是屈指可数。

近几年,酉阳县大力发展旅游,酉州苗绣作为独特的旅游商品,再次走上历史舞台并实现复兴之路。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源起,与苗民南迁有关

苗人擅刺绣、蜡染,喜穿色彩斑斓的衣服,女子皆戴银饰。而这刺绣则与传说中的苗民南迁有关。

传说有位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

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复兴,博采众家之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酉阳县少数民族逐渐汉化,苗绣几乎绝迹于民间。

近几年,酉阳县大力打造旅游产业,苗绣作为独特的旅游商品再次走上历史舞台并实现复兴之路。

要让苗绣被消费者认同,走出更宽阔的路,必须博采众家之长。”201210月,酉阳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传承苗绣这一传统文化,公司创建人陈国桃(见下图)曾踏遍湖南、贵州的苗寨,学习苗绣技艺。
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通过了解,她发现各地苗寨的刺绣技艺有不同特点,着色搭配、技法、图案各有特色。

湖南省花垣县雅酉镇东尾村及排达扣村,刺绣图案夸张大气;贵州省松桃县巴茅乡用毛线绣而不用丝线,色彩简单亮丽;贵州省黔东南召江县施洞镇集银饰与苗绣于一体,显得富贵华丽;贵州省黄平县则注重原生态破线绣,以几何图案为主,可把1根原丝线分成若干根小丝线,其绣品细腻端庄。

陈国桃告诉记者,将各地不同的绣法相揉合,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发展,挑战双面绣绝技

既要埋头学绣技,又要忙于产品推销业务,特别是近几年来酉阳县游客逐年剧增,陈国桃感到力不从心。

去年春上,她请来吴应花、石玉香、龙秀花等技艺高超的绣娘。523日至28日,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了锦绣巴渝——重庆民间艺术精品展。吴应花的同形双面绣《灵犬》、异形双面绣《白虎·土家图腾》与蜀绣传承人康宁自称100万元价格未售卖的异形双面绣《眈·啸》同台展出,引发了广大文艺爱好者的争议。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能够绣出双面绣已经不容易,毛发都绣得如此细腻更是不容易。来自北碚区的参观者杨光宇如此感慨。

据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彭宇介绍,酉州苗绣异军突起,虽不在中国刺绣的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之列,但都是民族瑰宝。在展评会上,酉州苗绣《白虎·土家图腾》和蜀绣《眈·啸》引发了评委们的巨大的争议:从所绣动物形态上讲,《眈·啸》更具有吸引力,从绣技细腻上讲,《白虎·土家图腾》更胜一筹!”

《白虎·土家图腾》创作者吴应花虽然有高超的绣技,但她坦言学习苗绣仅4年,一开始是通过观看别人的绣法,然后买来相关材料动手实践,仅用20天时间,便绣出了第一幅同形双面绣作品《蝴蝶牡丹》。

从开始学刺绣起,4年来她一直不停地研究绣法,观察是提高技艺的最好途径!”吴应花除了观察生活中的动物外,还观察各种动物照片,研究其毛色及走向,然后思考如何用线实现色彩和毛发的逼真。她的作品《灵犬》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而《白虎·土家图腾》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她目前正在挑战人像异形双面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不同的角度看丝线,因反光不同颜色会不同,人像细腻的面部表情会产生变化。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传承,可有多种方式

酉州苗绣将如何传承,是陈国桃和吴应花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年近50岁的绣娘龙秀花和石玉香回忆,小时候从四五岁起就跟着母亲、姑姑、嫂嫂学习苗绣。虽然她们的女儿也熟悉这门技艺,但都因外出务工而荒废。

据陈国桃介绍,她在湖南、贵州各苗寨探访时,发现多数绣娘都是中老年妇女,而像吴应花这样30多岁仍然在从事苗绣的人已是少之又少。

此前,陈国桃曾与县妇联合作,把目光投向学校,在酉阳县特殊教育学校举办了酉阳残疾儿童手工苗绣编织班,那里是最好的传承阵地!”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与陈国桃相比,吴应花则有不同的想法。她想通过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首期交300元学费,在公司购买丝线并学习技艺!”

吴应花曾带过徒弟,对苗绣技艺热心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将此技学会并坚持下去的人很少。她认为,要想学会苗绣,除了感兴趣之外,还得付出艰辛和努力。

龙秀花与石玉香则认为,对于传统用于衣领部、衣服下部、裤管下部及挂件饰品等简单的苗绣技艺,还可以通过公司招工,以熟练工带新工人的方法进行传承。

 

酉州苗绣作品欣赏

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酉州苗绣 <wbr>民族瑰宝

 

 

 

 

——链接——

 

酉阳新闻网

 

http://www.yyxww.net/2015/1021/45676.shtml

 

 

 酉阳在线

http://www.023755.com/forum/topic.asp?topicid=9423353&page=1

 

 

 

 

酉州苗绣:传承民族文化记忆

 

近日,从重庆文化委传来喜讯,酉阳苗绣及荣昌夏布等5项国家级“非遗”的代表性文化企业、3000多件文化产品在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参展。

4天时间,重庆展区始终保持较高人气,产品销售持续火爆。其中,酉阳县子月苗族文化传播公司创办人陈国桃带来的260余种苗绣、织锦、西兰卡普系列产品,获得出人意料的展出效果和销售业绩,苗绣饰品、苗绣领带、苗绣围巾以及西兰卡普装饰品、围巾、鞋等被抢购一空,销售收入近10万元,并与河南安绣集团、广西省博物馆等签定订单超100万元,其中一块绣着牡丹的围巾被北京中关村一对夫妇以10000余元的高价买走。 

让我们走进酉州古城,再次探访苗家刺绣传承人陈国桃,追寻她挖掘、创新、传承酉阳苗绣不平凡的故事。

自幼喜欢苗绣

“我最喜欢苗绣,它是苗家人的文化符号,记录着苗族人各种文化图腾。”陈国桃是土生土长的酉阳人,对苗绣情有独钟。

银饰的虎头帽、色彩斑斓的绣花鞋、满怀情愫的鞋垫、让人思绪飘飞的围巾和六柱床上绣着福禄寿喜图案的床帘、绣着富贵牡丹的被面以及鸳鸯戏水图案的枕头……苗家人从出生的一刻起,从头到脚摆脱不了刺绣的包裹。

自幼耳濡目染苗绣文化的陈国桃,一直喜欢苗绣,并希望将濒临失传的文化传承下去。

辞职从事研究

2001年,在吉首建行工作的陈国桃有幸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学习期间,她给在北京的一家日本公司绣手绢。学习归来后,她只身回到酉阳弘扬刺绣文化。

为了研究苗绣,她多次走入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南、贵州等苗家村寨,全面了解苗绣传承状况,并收集相关图案,向年老绣娘学习苗绣技艺。

每一年春节前,她都要准备一份份上好礼品,进村入户提前为师傅们拜年,以便得到真传。

创建文化公司

“只要苗绣能传承下去,我丢掉什么都可以。”2012年,以30余万元年薪在一家矿业公司工作的陈国桃辞去工作,在酉阳桃花源武陵山名特产品中心设立酉州苗绣首个展厅,展出展品近200余种,同时参加“第15届重庆国际投资洽谈会”。

2013年,酉州苗绣在酉州古城,桃花源的“拙园”以及重庆市大礼堂非物质文化展览馆设立了展厅;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酉州苗绣在“锦绣巴渝”民间艺术精品展上得到了中国文联赵时书记的高度评价,并希望酉州苗绣走向世界。在第16届重庆国际投资洽谈会上,陈国桃的苗绣“福”得到了重庆市委领导的高度赞扬。

技艺大有进展

“苗绣是古苗文化活化石。”在酉州苗绣重生的酉州古城,吊脚楼依山而建,青石板油光可鉴,在翘角飞檐、青砖碧瓦、装饰一新的绣女楼,几名绣娘在色彩斑斓的丝线间飞针走线:烙着苗家文化符号的围巾、提包、阳伞、背篓等各种饰品琳琅满目。

“苗族姑娘个个都是绣花的能手。”陈国桃说,少时家境贫寒,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至七八岁,已有绣苗裙的手艺。“女孩出嫁时能穿上自己刺绣的衣裳,会是一生最好的纪念。”

在酉州古城里,形色不一的苗绣映衬着古朴的建筑,显得韵味十足。陈国桃介绍,酉州苗绣多以红、绿色为主,辅以其他色彩鲜丽的丝线,花纹稠密,富丽堂皇。穿行于色彩斑斓间,千年前苗寨的恬静生活浮现眼前。

陈国桃说,酉州苗寨地处大山深处,自古与外界联系甚少,“乡亲们就把对外界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在刺品中了。”在酉州苗绣中,你可以看到五彩的龙,头顶写“王”字的凤,身肥眼大的鱼,桃花、梅花、菊花共生的树……“苗族妇女热爱大自然中的牡丹花、喜鹊、蝴蝶、鲤鱼等吉祥的事物,在创作时通过艺术的加工,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陈国桃如是说。

在苗绣里,最奇特的是双面绣:薄薄的丝绢上,正面是牡丹,背面同样是牡丹;一面是美女,一面是老虎;一面是猫捉螳螂,一面是飞檐翘角的土家吊脚楼。潜心研究,让陈国桃的刺绣技艺大有进展。

希望做大做强

“我最喜爱的一件作品整整绣了14个月,在这次以一万多元卖了出去,我当场就哭了。”刚结束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陈国桃,说到各种肤色的人披上她围巾爱不释手,最后含泪将这条绣着牡丹的围巾卖给北京中关村一对中年夫妇。

陈国桃说,苗绣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采用全手工制作,包括粘花、上绷架、配线、刺绣、缝合等步骤,石榴针绣、数纱绣、辫绣、锁针绣等刺绣技法多达几十种,一件长宽一米的作品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才能完成,因生产周期长而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因此,深感苗绣传承之苦的陈国桃,走遍了酉阳、贵州、湖南所有她知道的苗寨,希望往日的绣娘们再次拿起绣花针,并让她们实现每月增收千余元的愿望。

为了挽救濒临失传的酉州苗绣技艺,陈国桃联合县妇联、团县委在县特殊学校开设“酉州苗绣培训班”,让苗绣走进课堂,也让聋哑学生多一门生存技能。

同时,陈国桃还在尝试苗绣礼品、服饰、箱包等开发,并计划将酉阳山水、建筑等融入苗绣,找到苗家人刺绣与市场的接合点,并将苗绣产业做大做强,让民族奇葩产生无穷的生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