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2015-05-26 11:43:11)
标签:

后坪乡

马马灯

文化

旅游

新常态、新起点、新发展系列报道之十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日前,记者随同酉阳县“新常态、新起点、新发展”媒体采风团的25名成员一起,在其后坪乡看到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马马灯。

相传,它起源于唐代(有说明清),距今已千年,在后坪也传承了上百年。在过的几十年里,马马灯在后坪曾有过盛极一时的风光,也经历了由盛入衰的没落。在今天,马马灯被后坪人在新时代里重新演绎。

“关公解皇嫂”再登台

昨日晚上,后坪乡文化广场上,鼓乐声声,群马嘶鸣,引得千人围观。

在群众中间的一块用红毯铺成的舞台上,表演者们正重现马马灯经典剧目:“关公解皇嫂”的故事。

唢呐急促,锣鼓轰然。一阵嘶鸣声由远而近,仿佛一队执行紧急任务的骑兵正急驰而来。接着,“美髯公关羽”骑着“骏马”飞奔入场,后面紧跟着其护送的甘糜两位夫人。

表演中,在音乐和帮腔的配合下,表演时而诙谐幽默,使人哈哈大笑;时而紧张激烈,让人不禁担忧“关羽”和他的两位嫂嫂遭遇险情。

此次表演,是后坪马马灯时隔十多年后再次登台。由于人手缺乏,原本需要20多人表演的马马灯戏班,仅凑起了十四五人。

“好看哦,很久没这样热闹了。”尽管当天只表演了一出“关公解皇嫂”,仍吸引上千群众前来观看。老演员仍精湛的技艺和高亢的唱腔让人们连连称赞。

跳马马灯曾仅为了混顿饭

马马灯在后坪的传承经历了兴盛与衰落。在兴盛时,戏班一年要“出灯”十多次,一次就要表演三五天。衰落时,十几年也没有出一次灯。

在后坪乡会议室,马马灯戏班的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断断续续的描述着当年关于马马灯的故事。

“最开始跳,单纯是为了混顿饭吃。”七十多岁的班头王安训老人说,他们这一班人大多是从上世纪60年代后开始表演的。

那时,“难关”刚过,为了吃上一顿饱饭,只要哪里有人请,他们不管多远都要去。由于交通不便,有时从清晨出发,天黑才能到达请灯的主人家里。在主人家盛情款待下,“戏子”们美美地吃上一顿,便能卖力地表演。

尽管表演者的初衷是为了混饭吃,但出于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每户主人家还是会给戏班包上一个红包。

在老人们的印象里,在七十年代红包一般是一角二分,八十年代一块二角,到了九十年代经济条件好的主人家会包上十二元,甚至二十四元。

全寨人追看“灯”过闹热年

“那时热闹的很,从初一到十五,每晚上都要跳。看灯的人要追着从第一家看到最后一家。”随着老人们的讲述,记者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孩提时代看跳灯过闹热年的岁月。

每当年关,家家户户忙着舂糯米,挼汤圆,炒米子,节日的气氛笼罩着每一个寨子。人们早早地便吃过丰盛的年饭,等着看马马灯。

当夜幕降临,马马灯戏班就来到了寨子里,看闹热的人群早已经等候着,将院坝水泄不通。一阵鞭炮声响后,戏班便敲起铜锣打起鼓,各种响器声响在土家寨子里回荡。

接着“戏子”便伴着鼓点跳了起来,骑着纸糊竹马的表演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或表演一处逗人捧腹的剧目,或演一出感人的苦情戏。

有时,戏班会遇到有意刁难的主人,在堂屋设下谜语“难关”,让戏班领头的“灯头”猜谜,猜中了就可以将摆在桌上的红包取走。

“在桌子上摆一个罄,里面放一个插着和(huo,四声)饭筷的鸡蛋,便是庆贺元旦。”王安训老人说完,“老伙计”们便开怀大笑。笑声里有老人们年轻时的风光。

有时,戏班为了增加收入也会耍点心眼,比如表演一出《蟒蛇记》中的“金姑银第受难”,感人的剧情加上表演者精湛的演技,让围观者不得不“慷慨解囊”。

传承困难,但仍有希望

“我从12岁起就一直没有跳过灯了。”1984年出生的张建是后坪马马灯戏班中最年轻的一个,因此表演中动作难度大的角色便只能由他来扮演。

张建说,他出生在一个祖传跳灯的世家,8岁时,便跟随戏班开始登台表演。随着一些年轻人放弃表演选择外出务工,加之一些老艺人相继离世,到了1996年,戏班便停止了演出。

随着后坪老年体育协会成立,马马灯戏班再次被请出来为大家表演,并受到当地群众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有党委政府的重视,我相信马马灯还有希望继续传承和发扬。”老人们说,老年体育协会的成立为像马马灯这样的民间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即使眼前传承有些艰难,但他们心里仍然抱有希望。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在后坪乡看马马灯

马马灯

篝火燃起了,浑厚明快的锣鼓声响起了,两名女子用竹竿支起两盏五颜六色的彩灯,形成拱形,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耐心等待。
    锣鼓稍停,只见一女子一手摇扇,另一手拿着花帕,走到彩灯之下,咿呀唱将起来,唱腔里隐约有哭诉之声。随即出现一男子,与其说白、对唱后,女子神情稍加安定。
    一段说白、唱腔交替,“哐当哐当”的锣鼓声又响起来。紧接着鼓点密集锣声震,一身着甲胄武士跑将上来,逡巡数圈,然后跪地拱手来报,手持拂尘者和女子顿时转忧为喜,再次咿呀说唱,手舞足蹈,甚是欢喜。
    随即,锣声大作,两辆绫罗装饰的战车从左右两侧推出,绕行数圈;接着一身材高大、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威猛之士骑着一匹枣红马跑来。细看,其赤脸黑须,原来演的是《三国演义》里边《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这出戏。
    在战车、骑马人随着武士跑了几圈圆场后,表演花样开始变化,鼓声四起,人、马、车不断从灯下快速穿行。原来前有拦路者,后有追兵,“关云长”快马挥刀,砍杀得极为酣畅,引得全场掌声雷动。
    表演渐近尾声,鼓点由密而疏,并渐渐消停,车马也都逐渐放缓脚步。待其卸妆,饰演关羽之人为一老者,名叫王安定,年龄八十有三,此时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王安定从8岁开始当旦角,是马马灯第四代传人,从艺70多年。他说,后坪天气干旱,民国时期常常颗粒无收,为了能混口饭吃,每年大年初一他们就开始出灯,足迹遍及当地家家户户及贵州思渠有钱人家。
    他说,以前的马马灯队伍有20余人,后来人越来越少,最多时只有7人,少则两三人。表演时,最费力的为“穿梅花”“跑连环套”“驴子过桥”“驴子推磨”“雪山取水”等高难度“破阵”动作,最后是列队为主家拜年,主家迎来喜气、讨取马马灯封箴(祝福);耍灯者除得到挂红(挂一段或一匹红布)、利师(用红纸装着的银钱)外,还能美美地宵夜过早,备受礼遇与尊崇。
    王安定说,解放后就不准演了,因此马马灯中途停演了52年之久。直到200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才重组队伍,又开始从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到各家拜年,为他人祈福、消灾。
    现在,政府对马马灯更重视了,不仅出钱为他们添置了服装、道具,只要重大节日,都组织他们在政府广场表演,看的人很多,学的人也不少,王安定再也不担心自己会成游师(没有传人的民间艺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