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 州 绿 色 美 食
——“神仙豆腐”——
新鲜斑鸠树枝
揉捏
加碱
冷却
成品
春末夏初,百花争艳,万木葱茏。
在田间小道,沟渠河谷,一种名为“斑鸠树”小灌木抽出嫩绿的枝条,萌发出嫩生生的绿色叶片。
这些叶片是制作小吃“神仙豆腐”(土名为“斑鸠豆腐”)的上好材料。
“神仙豆腐”是一种特色绿色小吃,色泽淡雅、清香浓郁、口感滑溜,吃到嘴里清凉带苦,极为舒适。
4月26日,几个朋友相约到板桥乡度周末,掰竹笋、抽毛针、掐刺苔、打嶡苔、采椿巔,几名年逾4旬的中年人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但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采摘斑鸠树叶——制作“神仙豆腐”。
拿着镰刀,背上背篓,带着朋友或孩子,向山野走去。在沟渠旁,小道间,灌木林中,一丛丛绿得发亮的斑鸠树叶格外显眼。挥动镰刀,砍去杂刺和纠缠在斑鸠树上的藤萝,将刚刚抽出的斑鸠树枝条割断,成捆抱回家中。摘下叶子,一片片洗净、晾干,置于盆中,用无油的铁锅烧了开水,来回烫软,反复搅和、揉搓,直至捣碎成泥成糊状。取来筲箕,将绿绿的、黏黏的汁水过滤到盆中,满满一盆,绿茵茵的,极为好看。
从火炉里找来地灰,装进碗盘,倒上适量冷水,反复搅拌,除去浮在水面的杂质,用包袱慢慢过滤,均匀倒入斑鸠树叶滤液中,再轻轻搅拌,放在阴凉处加盖慢慢冷却。
静静等待10~20分钟,找来一双筷子,揭开盖子,一块色如翡翠,呈半透明固体的“神仙豆腐”已经与水分离。将筷子轻轻插入盆中,如筷子能直立于盆中,则豆腐已成;如筷子歪斜,要么是冷却时间未到,或所用地灰较少,还可能是地灰里面所含的碱已经被酸中和。
但往往在点灰水的关键环节,一般不会让生人看见。据说,生人看见后,豆腐就难以点成。这也许是技艺传承中技术保密的缘故。
倒掉多余的水,用刀划成一块一块,轻轻捧在手上,切成小块,浇上油辣子、醋和蒜泥,即成为一道清冷爽口消暑降温的绿色美食。
据了解,“神仙豆腐”具有退火、清凉、解毒之功效,适宜夏季食用,长期饮用美容保健效果显著,而且可防治因肝炎、肺热引起的各种疾病。
甘启良编著的《竹溪植物志》记载:“神仙树”的学名叫双翅六道木,是忍冬科六道木属的灌木。双翅六道木在西南地区均有,其叶可制“神仙豆腐”,供食用,尤以武陵山区质量最优。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路边、沟边杂林中或灌木林中。
酉阳本地称之为“斑鸠树”,大概因其紫黑色果实为斑鸠最喜欢吃而得名。
据《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我国六道木共有26种,其叶下部全缘,上部疏生锯齿,双花生于短枝顶端,有总花梗。有一种短枝六道木,据说叶子能做豆腐,还可制作茶叶。它是将采集的优质短枝六道木叶清洗、去杂、淋干、计量、拌匀、蒸叶、晾干、炒制、包装为成品,其操作工艺简单、易行,保持短枝六道木叶原有的功能作用。
有酉阳,着一则关于“神仙豆腐”的传说故事:在远古时代,有一年闹了天灾,颗粒无收,一个叫伏生的人经神仙点化,带领乡亲们上山收罗“斑鸠树叶”,然后将树叶捣碎做成“豆腐”吃。就这样,大家靠着这种“豆腐”度过了春荒。由于这种“豆腐”是神仙点化制作的,因此乡亲们称之为“神仙豆腐”,把做“神仙豆腐”的树叶叫作“神仙叶”。今后,“神仙豆腐”成了山区农夫度过灾荒之年的救命食品。
“神仙豆腐”有如此神奇的传说,“神”在深山之中有如此神奇的树叶,这树叶能制成神奇的豆腐,这豆腐有神器的功效,制作过程中有神奇技术要求。
如此生存条件好了,曾经赖以度荒的“神仙豆腐”便成了酉阳乃至武陵山区的特色小吃,重庆彭水县还将此制作过程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武陵山区旅游提供了一道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神仙豆腐”的制作,体现了靠山吃山的土家人的勤劳和智慧。
(据《酉阳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