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象:图书论斤卖

今(9)日,设在酉阳自治县亚伸广场的一个体书店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销售图书。这块“图书论斤卖”的招牌吸引了许多市民的眼球,也招来了众多爱书之人。据书店工作人员告知,这种卖书方式效果出奇地好。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论斤卖的图书以文学著作、少儿读物、青年励志、历史、健康养生等书籍为主。而这样的促销方式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一些市民认为,此举很新鲜,不少书被称重后直接买走。





对“图书论斤卖”的冷思考
见过大米、白菜论斤卖,您见过正版新书论斤卖吗?今天,记者在酉阳自治县亚伸广场见到了这新奇的一幕,新书论斤卖。有儿童读物、育儿读本、汤饮养生、文学小说、历史故事等各种图书。
图书论斤卖,在公众中引起了一番热议。纵观人们争议“图书论斤卖”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论斤卖”的商业行为,是对图书这种“很文化”的东西的一种亵渎,让读书人情难以堪。对此,算得上半个读书人的笔者并不以为然,“图书论斤卖”既然能真实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大有市场,就需要我们冷静看待,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商家有商家的头脑,“图书论斤卖”是一种促销手段,因而也就无可褒贬,更不必责之以对知识的亵渎。恰恰相反,“图书论斤卖”的出现,至少折射了出版界的若干现状,比如正规的出版物也是泥沙俱下,定价虚高,读者常常望价兴叹。而论斤卖其实就相当于打折,只强调每斤的价格,让人感觉比较便宜,如果综合计算,也就等于打了三四折。这对无钱买高价书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图书论斤卖”为一些滞销图书提供了出路。据了解,很多论斤卖的书籍,大都是一些滞销已久的图书,卖不掉的书直接退给出版社,最后都成了出版社手中的一块“烫手山芋”。如果不处理掉,就只能化为纸浆,这对出版社而言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为了减少损失,也是“图书论斤卖”不断涌现的原因。
至于有人认为“图书论斤卖”是对“知识”的抵毁,是一种“贱卖知识”不尊重作家劳动成果的消极行为。这种认识就太狭隘了。为了唤醒人们弃渎知识的良心,为了激励大家学习知识的热情,为了使图书能从书店仓库里走出去,落户到社会读者的家中,有的书店不惜亏本打出“图书论斤卖”的招牌进行促销,只要让“死物”复活,能够勾动读者的眼球去购买,让知识变为社会人的财富,这样做又有何不好呢?
总之,虽然“图书论斤卖”让有些人心里感到怪怪的,但它却让书籍尽快走进了千家万户,让那些囊中羞涩的读书人获得了文化精神食粮,同时还减少了书店的库存,使少数人的知识变成多数人的财富,这不能说不是个幸事。而对那些以经济利益为首、急功近利的出版社及其经销者来说,也是一种警醒,如果不想办法在提高出版质量、降低图书价格、吸引读者购买上下功夫,早晚有一天,会有“图书论斤卖”也卖不出去的时候,倘到那时,再后悔恐怕就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