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历史资料辑注



冰雪酉阳城 吴
雁摄影
酉阳历史沿革,如《酉阳直隶州总志·地舆志一》云:“州属沿革,古初渺茫。汉兴以来,简册斯彰。唐宋元明,或流或土。载考遗文,灿然可睹。”现辑注如下:
《禹贡》:梁州之域。(《广舆记》、《通志》同)
注:大禹治水,天下始分九州,其中梁州为巴、蜀、滇、黔等西南地区,酉阳为“巴之南鄙”,上古属梁州之域。
《寰宇记》:[酉阳]春秋属楚,秦昭王取之,隶黔中郡。
注:《太平寰宇记》为北宋初的地理书籍,所述应是湖南永顺王村之汉酉阳,而非一百多年后南宋建炎三年冉守忠在李溪官坝始置的酉阳寨。也就是说,不能用南宋以前有“酉阳”字样的资料作今酉阳建置历史的佐证。事实上,公元前316年,秦遣大将司马错灭蜀灭巴后又攻占楚国湖湘地区,分别在江州即今重庆置巴郡,在湖南常德置黔中郡,今酉阳县地属巴郡而不隶黔中郡。
《读史方舆纪要》:酉阳宣抚司,古巴国地,秦属巴郡。(《方舆考证一百卷》、《通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华阳国志》同)
注:春秋至秦汉时期,今酉阳属巴国、巴郡之地。《通志》:汉为巴郡涪陵、武陵郡迁陵二县地。(《读史方舆纪要》、《方舆考证一百卷》、《一统志》、《酉阳直隶州总志》同)
注:汉高帝五年,分别在重庆彭水郁山镇置涪陵县隶巴郡,在湖南保靖置迁陵县隶武陵郡。酉阳大致以毛坝盖、青华山、轿子顶山脉为分水岭,以西属乌江水系,为巴郡涪陵县;以东属酉水、沅江水系,为武陵郡迁陵县,今酉阳分属两县地。《华阳国志》:涪陵郡,巴之南鄙,从枳南入,(析丹)涪水,本与楚商于之地接……
注:东汉建安六年,巴郡一分为四:巴郡、巴西郡、巴东郡、涪陵郡。涪陵郡治彭水郁山,辖丹兴(今黔江)、汉葭(今彭水)两县,今酉阳大部属丹兴县。“巴之南鄙”相似于今之“渝东南”。
《通志》:蜀汉侨置酉阳县,寻废。
注:蜀汉侨置酉阳在湖南溪州三亭县北,为刘备夷陵兵败后异地保留的牌子,意在收复失地后重置, 但随着蜀汉的灭亡,所谓侨置酉阳就不复存在了。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夔门人冉守忠于今县南李溪官坝首置酉阳寨,与之相距800多年,两者不存在沿革关系。如同今涪陵借用汉涪陵、唐黔中借用秦黔中,冉守忠所置酉阳寨,为借用王村之汉废县名。《酉阳直隶州总志·地舆志三》:按:《纪要》以蜀汉侨置之酉阳,非汉初武陵郡之酉阳,所辨甚晰。惟谓元始置酉阳州,殊为舛误……且此条系论酉阳废县,下文竟以明改为宣抚司属之,则似今州治即废酉阳县地,误亦甚矣。
注:侨置酉阳随蜀汉灭亡即不复存在,南宋初年冉守忠始置酉阳寨,与之相隔800多年,在时间上两者没有沿革关系。《通志》:晋永嘉后没于蛮獠。隋唐属思州,五代再没于蛮,北宋复属思州。
注:从魏晋到北宋,酉阳以毛坝盖、青华山、轿子顶山脉为分水岭,以西先后分属务川、汉复、丹兴等县隶属思州,以东属三亭、黚阳等县属溪州。思州治所先后在贵州凤岗和岑巩,没有资料证明酉阳县境曾置思州。《元史·地理志》:怀德府,领州四,来宁州、柔远州、酉阳州、服州……
注:怀德府治所鄂西恩施。据《冉氏家谱》载,元世祖至元初,冉氏第八世土官冉万友向元王朝纳土归附,元敕封万友武略将军知酉阳州事,此为酉阳建州之始。“酉阳州”不见于《宋史》而始见于《元史》,证明酉阳建州始于元代,冉氏所谓改寨为州属羁縻土官性质。
《明史·地理志》:酉阳宣慰司。元酉阳州,属怀德府。(又《明史·四川土司传》:酉阳,汉武陵郡酉阳县地,宋为酉阳州,元属怀德府)
注:《明史》为清张廷玉主纂,但百密一疏,其中《四川土司传》与《地理志》在酉阳问题上就相互矛盾。《四川土司传》之“酉阳,汉武陵郡酉阳县地,宋为酉阳州”一语,疑有“同名牵混”之误。据《永顺县志》记载,王村之汉酉阳于南朝梁代废,迁临溪镇改大乡县,隋唐为溪州,元改永顺军民宣慰司,淸雍政朝“改土归流”为永顺县,历史上从未隶属怀德府,也未隶属四川。王村之汉酉阳废,与南宋初冉守忠在李溪官坝首置酉阳寨相距700多年,时间上两者没有沿革关系,此酉阳非彼酉阳。
《路史·国名记》:酉,即酉阳,今黔之彭水。又酉阳,也有酉水。
注:因彭水曾有黔中、黔州之称,故有“今黔之彭水”之说。“彭水”即郁山之郁水,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在郁山置涪陵县,同时在湖南保靖置迁陵县,在永顺王村置酉阳自治县,今酉阳处涪陵、迁陵二县间,与王村之汉酉阳间隔一个迁陵县,空间上两者没有隶属关系,此酉阳非彼酉阳。
《嘉庆重修一统志·酉阳直隶州》:[建置沿革]禹贡梁州之域,汉为巴郡涪陵、武陵郡迁陵二县地……隋开皇末,置务川县,属巴东郡。唐武德初,于县置思州,寻改务州……绍兴元年,复为州。元置酉阳州,属怀德府。明玉珍又改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洪武五年归附,仍为酉阳州。八年升为宣抚司。冉氏世守其地,属四川都司。永乐十六年,改属重庆府。天启初,又改为宣慰司。本朝顺治十五年归附,仍属重庆府。雍正十二年,改隶黔彭厅。乾隆元年,升直隶州,属四川省。领县三:秀山县、黔江县、彭水县。
注:《一统志》“隋开皇末,置务川县……唐武德初,于县置思州……绍兴元年,复为州”句疑有误。历史上,务川、务州治所均在贵州沿河县地,没有资料证明酉阳县境曾置务川、务州。思州治所先后在贵州的凤岗和岑巩,酉阳县境也未置思州。南宋绍兴元年,酉阳县地是复属思州,而不是“复为州”,酉阳建州应始于元代。《读史方舆纪要·四川》:酉阳宣抚司,东至湖广保靖宣慰司界三百里,南至平茶洞长官司界五十里,西至重庆府彭水县界三百里,东北至湖广大田千户所界四百里……古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诸志皆以为汉武陵郡之酉阳县误。
注:《读史方舆纪要》为明末顾祖禹著,这段文字对酉阳的地理和历史记述得十分明白。明、淸之际的文献皆以“酉阳宣抚司”或“酉阳州”称,不见“酉阳县”字样。今酉阳置县始于淸雍政十三年“改土归流”,一年后即升直隶州。一些志书以为酉阳宣抚司就是汉武陵郡之酉阳县, 在史学上犯了“同名牵混”的错误。《方舆考证一百卷》:酉阳州,本汉巴郡涪陵、武陵郡迁陵二县地……唐为思州地。五代时,覆没于蛮。宋政和后,仍属思州。元置酉阳州,属怀德府……
注:该书也介绍了今酉阳自汉以来的历史,酉阳置州始于元代。《酉阳直隶州总志》:元置酉阳州属怀德府。元仁宗延祐元年改酉阳宣慰司,明玉珍据蜀,改酉阳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四月,仍置酉阳州,兼置酉阳宣慰司,州寻废。八年正月,改宣慰司为宣抚司,属四川都司。永乐十六年,改属重庆卫。天启元年,升为宣慰司。领平茶、邑梅、麻兔、石耶四洞长官司。国朝顺治十五年,土官冉奇镳率众归诚,授宣慰司,如明制。雍正十二年,迁土司于浙江,以地隶黔彭军民厅。十三年,于司治设县。乾隆元年,升县为州,直隶四川省,领秀山、黔江、彭水三县。
注:《酉阳直隶州总志·职官志》说“汉至唐、五代无考”。该志中,酉阳职官始于南宋初田祐恭、冉守忠等,证明今酉阳南宋以前无行政建制。《辞海》:酉阳,县名。在四川省东南部,邻接湖北、湖南、贵州三省……元置酉阳州,1913年改酉阳县。
注:《辞海》是最具权威的经典,“元置酉阳州”已成权威定论。
综上所述,酉阳历史沿革:上古为梁州之域;春秋为巴、楚两国交界之地;秦属巴郡;两汉为巴郡涪陵、武陵郡迁陵二县地;晋永嘉后没于蛮獠;隋唐属思州(州治先后在贵州凤冈和岑巩);五代再次没于蛮;北宋复属思州;南宋世为冉氏土官地;元置酉阳州,属怀德府(治所在今湖北恩施);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改酉阳等处军民宣慰司(土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仍为州,八年又为宣抚司,属四川都司;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改隶重庆府;清天启初升为宣慰司;淸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酉阳置县,次年升直隶州,再辖秀山、黔江、彭水3县,隶四川行省;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为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酉阳设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石柱、南川、涪陵、丰都9县;1949年11月11日酉阳解放,设酉阳地区行政公署,辖酉阳、秀山、黔江3县;1952年撤销酉阳行署,酉阳隶属涪陵地区;1983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复撤销酉阳县,成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至今。
(邹明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