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记者吴雁
记者吴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164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国展的变化与浙江的“结网”

(2013-07-12 15:31:00)
标签:

转载

分类: 我的收藏

――兼谈国展参赛注意事项

图/文 沈珂

 

[转载]国展的变化与浙江的“结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所以想到了这句话,是因为我觉得它跟浙江摄影界近两年的变化有关,而浙江摄协的团队这两年所做的正是“结网”的工作,它已开始发生作用…

 

  周末,应当地摄协之邀前往松阳与影友做了面对面的交流。席间,自然谈到本届国展的评选情况,这是自参加国展评选工作后第一次与人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时隔仅一天,今天国展结果正式公布,据悉,浙江入选作品69+2幅,如果按入选数量来比对,好像浙江又拿了头筹。

 

  我对省市排名并不关心。作为观察员,在评选现场,我一直留心的是本届国展最终评选结果与以往各届国展结果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地去审视以往各届国展,将其置于历史的角度回头来看,其审美的总体选择基本上是沿着唯美画意的路径,记录类则侧重于事件类报道,新的艺术观念乏善可陈,这是一直遭到批评界诟病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国展在中国摄影史上是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如果不是近些年悄然兴起的一些大型有影响力的摄影节吸引了众多年轻摄影师,国展真可谓是中国唯一让摄影人倾心的艺术展示平台了。当然,早已有人毫不客气地给它冠了一个帽子:国展是业余发烧友的比赛平台!听起来不太舒服,但也很准确。记得上届投稿数量有18万之众,主办方还曾非常骄傲地向外宣布过这个数字,而明白人一看就清楚,这一投稿量足以证明的是参与国展的“大众性”,而这个“大众性”跟专业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说它是业余发烧友的比赛平台并不为过。

 

  国展如此,省展、市展、县展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模式往下套,甚至连分类、规则、征稿启事和展览名称都差不多一模一样,这是最保险又省事的做法。因为如果要变,就可能会出错,更可能会遭来责难,最省事当然就是照葫芦画瓢了。题材跟风,样式趋同,百花园中一种花,而这一种花却蔚为壮观…不能不说,中国摄影界对“美”的理解一直十分狭隘。


  两年前,浙江摄协在一批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参与下开始“结网”,大胆甩开国展模式一家独大的牵绊,尝试引进摄影新理念,四方寻医,八方问药,办培训,兴学术,抓年轻摄影师,虽然遭至无数的非议,但磕磕碰碰地硬是闯过了最艰难的阻挠期,今天,“结网”工作虽然还在继续,但已经有了回报,在浙江,摄影的多元业已形成,我们已无需再为“浙江糖水模式”而忧虑,因为在“糖水”之外,浙江还有大量呈现五味杂陈的年轻摄影师,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值得一说的是,本届国展评选的结果与以往各届有了很大的变化,漂亮的光影、有趣的瞬间不再成为国展的主流价值,而摄影师的表达成为评委关注的重点,入选作品明显呈现多元状态,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虽然为数不多但却能体现时代审美特征而又颇具功力的作品,这可能会让很多人跌破眼镜,却不知不觉地与浙江“结网”的追求合上了拍。浙江很多年轻摄影师入选国展也是顺理成章。当然,强化创新,张扬个性,直面当下问题,富有批判精神,这些最具摄影内涵的特质依然还是无法构成本届国展新的艺术特点,这里面显然还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值得继续观察和关注。

 

[转载]国展的变化与浙江的“结网”



  作为本届国展评选的观察员,这里有必要再就一些技术问题说两句,以便未来的参与者更清楚地了解国展评选的特点。

 

  关于规则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国展说到底,还是一个摄影比赛。既然是比赛,当然就会有规则。暂且不论本届国展的规则是否合理,但既然参加比赛,你就得遵守人家制定的规则。有的作品因为对规则的忽视而落选,比如,有几组投记录类的作品,采用并置影像的方式,如果按照不能移动像素来规定,并置影像作为一幅照片就属于合成,显然违反规则。如果不算合成,那就得算作两幅照片,则组照的总数量又超过了规定的上限,还是违反规则…有些作品,作者是付出了很艰辛的努力,但最终都不知道“输”在了哪里,不由得令人叹惋。如果对规则了如指掌,那他起码还有与其他作品一较高下的机会。

 

  作品到底给谁看


    既然投了国展,取得好成绩当然是追逐的目标。这里自然就会有一个问题,你在创作和投稿时有没有想过,决定命运的是站在你作品对面的评委?


  评委由谁构成呢,大家可以上网去查。但我们可以从评委结构来看一看。本届国展,中摄协的工作人员一律退出了评委阵营,而从不同的业界选择了不同分类的评委。这样做的出发点我想应该还是为了作品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向性。

 

  评委是什么状态


    面对“公开”、“透明”的评选机制,在直播的镜头面前,你知道国展评委的压力吗?这的确是我要强调的。他们真的是如履薄冰,他们很少有人踌躇满志、举重若轻,那么他们到底想的是什么呢?很简单,他们想从作品中读懂你。如果你自己都没有想法,那他们估计也没办法通过作品跟你交流。

 

  入选到底有没有标准


    从技术操作的层面来讲,摄影入选有标准吗,没有。因为那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技术指标和相对优劣的动态经验,没有哪一个标准可以被固化且具有通用性,只能说,评委依据的都是自己的感觉。有评委注重于沙龙审美,有评委注重于某一类技法应用,有评委会从记者和编辑的角度去审视照片,各自可能依据自己的所长,却没有一个将“创新”提到审美高度的统一意识和集体智慧,有个性的照片想要出来总的来说还是很难的。所以,要我说,极具个性的照片可能更适合个展或摄影节,却并不适合国展。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