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中外专家学者云集綦江现场考察“綦龙”足迹

分类: 摄影日志 |
中外专家学者云集綦江
现场考察“綦龙”足迹
从綦江三角镇红岩坪村攀上几百步石梯,进入写有“莲花保寨”的石门,便进入一天然形成的凹槽内。凹槽最高处有两米多,最低处需要躬腰通行。
进寨门不远处,是一处不足100平方米、相对较平坦的红色石滩地,上面布满用粉笔勾勒出的轮廓。这是前两天专家们在此作调查时留下的印记。如果没有这些印记,普通人很难看出这片浅滩上密布的深浅不一的小坑,是亿万年前恐龙留下的足迹。
“这些足迹真的是很清晰。”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边走边说。
在石滩上,分布最多的足迹呈“十”字形,分成四个瓣。有的脚印从石壁深处开始,每隔一段距离便出现一次,形成连续的足迹,其中,最小的两个脚印只有五六厘米长,最大的大概有20厘米;还有一种脚印,形似三角枫,有成人巴掌大小。
为何恐龙会有这么多不同形状的足迹?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负责现场介绍的邢立达揭晓了答案——
这些脚印分属不同类型的恐龙:呈“十”字形的为鸭嘴龙,是距今1亿多年前白垩纪晚期地球上数量最多的恐龙,而这个时期也是恐龙发展的巅峰时代。
最小的足迹,属于罕见的翼龙足迹。翼龙可以飞翔,一般都栖息在高大的植物上,在地面停留的机会并不多,能留下足迹更是少之又少。
而呈三角枫的足迹,则属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留下的,它们的骨骼结构和始祖鸟、现代鸟的骨骼结构非常相似。
这里的恐龙过的是慢生活
从26日开始,专家们就入场清理足迹,一般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8点才收工。中间除了吃饭,也不休息。
这些专家中,有的从事恐龙足迹研究已有二三十年。只要一听说哪里发现了恐龙足迹的消息,他们大都会跋山涉水前去探查。
恐龙的足迹,为何让他们如此兴奋?
骨骼是“死”的,而足迹是“活”的,可以告诉人们更多的信息。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李建军告诉记者,足迹除了可以反映保存地当时的古环境外,连续或成群出现足迹,还是部精彩的动画片,可以反映出许多恐龙行为方面的信息。“莲花保寨留下多个同类的恐龙脚印,说明这里的恐龙大多是以家族为单位群居的植食性恐龙,年纪大小也不同,比如幼年时的鸭嘴龙,脚印只有一团,勉强能分辨出前三个趾的趾尖;成年后的,则留下清晰的四个瓣。”
留下这些足迹的恐龙,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答案是:慢生活。因为从足迹间距的测算表明,它们步行速度每小时只有几公里;而在内蒙古发现的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恐龙,时速达43公里。
恐龙留下足迹需满足三个条件
作为曾遍布地球的物种,恐龙留下足迹并不多见。为何它会如此“吝啬”?
邢立达说,要让当年的地球“霸主”留下足迹,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恐龙经过;恐龙行走的湖滨、河岸处的泥沙要软硬适度,便于留下脚印;足迹迅速被覆埋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因此,在綦江莲花保寨发现的如此大数量的恐龙足迹,是大自然慷慨地为我们留下的“历史特写”。
恐龙脚印是这样被发现的
而这些痕迹是怎样被确认为恐龙脚印的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2003年5月,大雨袭击綦江。时任县国土房管局副局长的王丰平,带队到三角镇检查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当地人告诉他,莲花保寨的石块如果滚下来,可能会影响下面几户农民的安全。
沿着被杂草淹没的小径,攀上距地面约两米高的寨门,看到那些“莲花”时,学地质矿产勘察的王丰平凭直觉认为:这些“莲花”不是天然的,应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
起初,王丰平认为这是大象的脚印。得出这个结论后,王丰平自己也哑然失笑:这脚印留下的时间不短了,况且深山野岭,哪来大象?
于是,他大胆推测,这是恐龙脚印。
亿万年前的动物能留下脚印?大家对他的发现一笑了之。
2006年10月12日,川东南地质大队的朱进兴一行来到綦江,王丰平再次提起了“恐龙脚印”。朱进兴带着几个野外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到莲花保寨,确认“莲花”是动物脚印,但不敢肯定就是恐龙留下的。
第二天,朱进兴请来了重庆自然博物馆原馆长周世武。经过一番考古鉴定后,周世武确认这些“莲花”是恐龙足迹。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正卧病在床的王丰平兴奋地赶到周世武等人住的宾馆。“当时几个专家那个兴奋劲呀,真是不摆了!”如今回忆起来,王丰平仍然眉飞色舞。
接着,国内外研究恐龙与古生物的专家接踵而来,王丰平6年多接待了二三十批国内外专家。其中,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生邢立达从2007年开始,每年至少都要来一次。
“当我坐在这些足迹旁边时,竟能奇迹般地感受到恐龙走过时的震动,那种感觉棒极了!”邢立达说。
专家们调查发现,“莲花”是恐龙留下的立体铸模足迹,而“荷叶”其实是泥裂(泥浆干涸时收缩形成的U形裂缝),“池塘波纹”则对应着水流冲刷形成的波痕。
链接——
- (2012-11-30 20:05:44)
- (2012-11-30 18:35:21)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