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这里四季瓜果香


分类: 摄影日志 |
这里四季瓜果香
——走进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


















农业走向高效
“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赚点盐巴钱。”这曾经是酉阳县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为了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酉阳县委、县政府决定打造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并于2009年6月5日在麻旺镇平桥村破土动工。目前,现代农业科技中心、特色蔬菜示范区、现代花卉苗木繁育区、生态水产养殖区、乡村旅游区和食品加工及农产品交易区等六大功能区已经成型。
快速发展的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获得了市级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2009年7月,市科委正式为园区授牌;2010年4月,共青团重庆市委和市农委联合向园区授牌——重庆市青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市委、市政府也将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纳入2010年重点建设的三大农业园区之一。
“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已经成为酉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发动机。”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杜宜凤告诉记者,现在,园区的大棚已经达到1万多个了,1万个大棚,就是1万个金饭碗。
农村变成车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0年,酉阳县努力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县级龙头企业39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5.85亿元,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75家,销售收入达7亿元,辐射联结农户8.4万户。
和信公司在全县17个乡镇建成青花椒种植基地15万亩,基地农户达2.5万户;佰亿公司建成年生产降解淀粉塑料6万吨生产基地,与宇众农业发展公司的15万亩红薯种植基地配套发展;石海公司建成年产蔬菜8000吨、调味料和酱腌菜2000吨的加工厂,在南腰界、天馆等乡镇发展基地1.48万亩……广袤的农村大地正成为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车间。
“传统农业的产出率低,只有用工业化带动农业化,农业产业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酉阳县农委主任李景国说,实践证明,酉阳县通过建设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和扶持龙头企业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路子走对了。
农民变成工人
“我们夫妇每个月能够拿到4000多元工资。”华酉公司动工建设以来,家住泔溪镇太平村的龙光碧夫妇一直在该公司打工,已经干遍所有工序,掌握了蘑菇种植的技术。“2011年,我也要依托公司的销售渠道,种植几亩蘑菇。”龙光碧在心里盘算着。像龙光碧这样的工人,华酉公司目前已经有300余人。她们分别来自麻旺、泔溪、涂市等乡镇。
随着一家家龙头企业的快速崛起,酉阳县不少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由农民变成了工人,尝到了农业产业化带来的甜头。如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收益增加了,脸上的笑容更美了。
另外,一些精明的农民则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自己当起了老板。泔溪镇太平村的黄育云就是其中之一。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开始修建以后,他和4个兄弟合伙流转了200多亩地,投资100多万元种桂花、樱花、广玉兰等苗木。如今,他们5兄弟带着妻子,在田边“安营扎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