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图文】
找到了《桃花源记》里“桃花源”的原型
秦晋遗踪 世外桃源
惊奇发现:找到了《桃花源记》里“桃花源”的原型!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在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北约0.5公里处,当地人称“大酉洞”。桃花源原型的发现,令文人墨客十分神往,这里成了休闲、体验、访古寻幽的绝佳去处。
站在洞外,但见幽洞通天,使人顿生“仿佛若有光”之感。溪自洞出,桃林夹岸,落英缤纷。洞中古代酉阳州牧所题摩崖石刻“太古藏书”四字遒劲有力。穿过幽深的桃源洞,眼前豁然开朗,别有天地。洞内土地平旷、阡陌纵横、良田美池、村落点布。四周为溶斗,多为悬崖峭壁,似与外世隔绝,有松峰耸翠、石室藏书、飞泉洒玉、玉盘仙迹、乌龙护简、龟鹤遐龄、桃涧流红、机织烟霞等桃源八景。酉阳这个地方自古因“蛮不出洞、汉不入境”,所以该景区沉睡了1600余年,无人问津。
明永历七年,东阁大学士文安之赴酉,在为酉阳宣慰使冉奇镳的《拥翠轩诗集》作的“序”中写道:“酉富名胜,玉岑(奇镳)向余屈指别业,余游所及,得其二焉。一为大酉洞,洞可数百武,划一门,旷然天际,得平衍地数十亩,精舍在焉,有小溪贯洞契而出。余语玉岑,广植桃花万株,使春风旖丽之余,桃花逐水趁流,以待问津者。”可见大酉洞(桃花源)在明代已具规模,且为酉阳州内之胜景。有诗云:“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曼倩不来渔父去,道人闲依石栏杆。”
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载:“核其形,与渊明所记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四川省通志》亦记:“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向之津,安之不在于此?”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地理、路线、景物、历史、距离、环境等六个方面论证,一致认为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原型。
桃花源门口有一石灰岩溶洞,高、宽约30米。洞前的桃花溪水自洞内流出,清澈见底,哗哗地流入泉孔河。溪畔有一个四角木质毛草小亭。传说是当年渔人问津之处,故名“问津亭”。仰视洞口高处,一摩崖石刻十分夺人眼目,那是著名历史学家马识途先生题写的“桃花源”三个红色大字。高大雄伟的石牌坊上,镌刻着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题写的“时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园主娱宾”和“无影无踪渔郎路志,有根有据陶令文章”两幅楹联。逆桃花溪入洞,洞内钟乳倒挂,千姿百态,好似观音坐莲、燃灯古佛、宫庭玉灯、银山雪海、飞禽走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洞中滴水如珠、叮咚有声好似铜壶滴漏,在石钟和石鼓上轻叩,声音清脆悦耳,此乃洞中八景之一的“石鸣钟鼓”。洞中石壁石刻颇多,因年代久远,皆模糊难辨。惟洞尾左侧高处,古朴遒劲的“太古藏书”四个大字,清晰犹存。
桃花源集桃源文化、巴人文化、民族文化、土司文化、桃源风光于一体,现已通过国家AAA级旅游区的现场评定,是“世外桃源”的真迹,是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是武陵酉州的一朵奇葩。通过对景区的深度开发和恢复利用,目前已完全展示出隐逸古朴的和平田园风光。春桃夭夭、夏风习习、秋谷橙灿、冬雪皑皑,桃源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科考、怀旧、游览......





























附录:
《桃花源记》
● 陶渊明(南北朝人)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