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001qcyX9gy6Qhpe2FZV93&690
汉武帝刘彻有一首著名的《秋风辞》,读着感觉挺凄美——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草本黄落兮雁南归”,“横中流兮扬素波”,“欢乐极兮哀情多”……多美!
读其诗,足见其满腹均是“乐极生悲、人生无常”的人生感叹。
而其前辈,汉朝(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的那首《大风歌》,听着就完全不是个味儿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如今回过头想想,甚觉偶6年前那篇《真不敢恭维刘邦的<大风歌>是“歌”》的感触,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汉代的开国元勋“汉高祖”刘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长达四百余年的统一王朝、亦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汉朝)基业,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统一起来——远非“统一六国”的始皇帝所能比拟,让人民彻底摆脱了终年战乱不止的水深火热生活,由心念的分崩离析逐渐凝集到一起,从而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保护发扬等做出了无法否认的巨大贡献。
然从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到成为了中国历史真正意义实现“统一”后的汉朝(西汉)的开国皇帝之初,刘邦的“土”(尤其是相当浓厚的“小农意识”)以及“痞”(特别是胸无点墨、油头滑脑、放荡不羁)的性情,都长时期伴随着他。
刘邦的那首怎么读都觉得诗不像诗、词不像词的《大风歌》,究竟是咋来的?
“刘邦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见《考证》介绍)。
可见其“出笼”过程大致是:
打败项羽夺得了天下,昔日的泗水亭长(大致相当于现在一个偏僻小村的村长)的沛公刘邦当上了皇帝佬儿,异常兴奋,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急忙便邀请各方过去的老友们一同痛饮庆贺。
席间,酒喝到“二昏二昏”的时侯,刘皇帝兴起,执箸(筷子)敲筑(盛食物的器皿),粗犷豪迈地吐出了这23个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皇帝什么人啊?“金口一开必是‘玉言’”啊!
于是,文人墨客们立即就给它冠了个《大风歌》的名儿;记载下来,流传至今。
自然,之后不少达官文人也都随之先后对此“歌”(“诗词”)大加褒赏,致使这首喝高之后的顺口之“歌”世代传唱;也不难看到不少这样那样帮着刘邦分析、完善、延伸、拓展、提升此“歌”内涵与意义的文章和文字……
其实一直以为,刘邦这三句怎么读都觉得不像诗、词不像词的喝高之语,与其当时的特性(既“土”又“痞”)是完全相吻合的!
史料介绍:“刘邦外貌隆准,美须髯,面呈龙相,左腿上还有72颗黑痣。年少时的刘邦性格豪爽,却不喜欢读书,为人豁达,不喜农事,只喜欢喝酒。其父太公训斥为‘无赖’,并说他不如哥哥,但刘邦还是我行我素”;
“刘邦早年放荡不羁,轻视儒生(学识),称帝以后,仍认为读书无用。儒生陆贾在刘邦面前必言《诗经》、《书经》。刘邦破口大骂说:‘你老子我居马上得了天下,安事《诗》、《书》!’”
最有意思的是有个史料传说:“据说刘邦特别喜欢在一家酒店喝酒。每天下午就去那喝酒,又没有钱,怎么办呢?赊。可是赊了也要还的。只不过刘邦运气好。那家酒店的两个女老板发现,只要刘邦来喝酒,那天喝酒的人就特别多。一年算下来,还赚了不少;于是索性把刘邦的赊账白条全都撕了”……
偶是相信的。今日所拍之历史影视巨片,应该多都不敢再在那儿随意戏侃瞎掰历史了?怎么的也会去很注意尊重历史事实。
故观《楚汉传奇》,尽管清楚不少地方都在“高于生活”,但深信其“源于生活”的基础还是不会懈怠马虎的;于是甚觉偶6年前那篇《真不敢恭维刘邦的<大风歌>是“歌”》,还挺有些道理。
说实在的,观《楚汉传奇》后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刘邦所以能最终打败西楚霸王项羽而得天下,并非是他本人有多少雄才伟略、壮志豪情,而完全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乃“时势造英雄”之典型例证。
实质上,刘邦自“灭秦”目的出山直到“灭楚”建国称帝,完全是非常被动地被“时势”(包括与其一道闯天下、打江山的那帮穷哥们儿)给硬推着往前走的;仅靠其个人固有的那种既“土”又“痞”的特性,说什么也难以“雄踞天下”、建国称帝。
相比之下,出生显赫、为人耿直、率性直接、说一不二、最是深恶痛觉“卑劣手段”与“卑鄙小人”的项羽,倒显得很有点“时代精英”的味儿;“英雄”气概明显忒强……
闲暇不仅寻思,同为“群雄逐鹿”的对手,这刘邦与项羽,究竟有哪些异同呢?最终因何项羽会自刎乌江而刘邦能称帝呢?
在起事的出发点上,刘邦与项羽如出一辙;彼此都因为秦始皇实施暴政实在活不下去。项羽带有“复仇、复楚”的志向——并非真的想要“天下”;而刘邦则是带有“逼上梁山”的特点——身为“亭长”,发善心放走了所带的“壮丁”,会去死路一条,只有上山落草为寇,目标起初也不是“天下”。
在学识及军事才能上,刘邦明显比项羽逊色了许多;前后两次耍小心眼儿地得意忘形(一次是抢先入关并进驻咸阳,一次是趁机攻占项羽的大本营彭城),结果两次都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吓得面如土色、几近丢了性命;后来竟全军上下凡见到“项”字旗都会胆寒。
在应对挫折失败的心理素质上,刘邦也明显比项羽差了很多;项羽的个性是越挫越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刘邦每遇挫折失败都会心灰意冷、元气大伤,甚至自彭城兵败之后,一度想要“有酒有肉老婆热炕头”地满足于重新当他的“亭长”沛公。
在攻占城池取胜后的做派方面,刘邦跟项羽彼此都有点儿“大哥不说二哥”的味儿;几乎都承袭了秦始皇的做派:刘邦是纵容其部下任意去“抢掠奸淫屠杀”地“玩玩、乐乐”,对军纪松弛与属下腐败权当都没看见;而项羽则是报复屠城,血腥实施了“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最令人不齿的是居然一次坑杀了20万被俘秦兵!
在为王之心地心胸方面,刘邦也跟项羽彼此都差不多;相互当上了“王”便再也听不进良言规劝、固执己见,颐指气使、一意孤行、狭隘多疑,容不得任何人在自己面前说出个“不”字,甚至小肚鸡肠地计较忒多;项羽则相对更是霸道蛮横、残暴血腥……
观《楚汉传奇》,特别对过去一直以来耳熟能详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了很深层次的理解。“鸿门宴”的发生,实质算不得项羽“容不得人”或“背信弃义”,而完全是刘邦在“设计抢先入关占领咸阳”后的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犯下的大错所致。
刘邦错误地将被项羽挟持当做傀儡的“怀王”许下的“谁先入关谁就为王”的诺言视为“现实”,利用项羽专注对付秦军主力、力敌章邯大军的空档,抢先入关占领了咸阳,纵容三军在咸阳城内大肆抢掠奸淫屠杀,并派兵守住关隘阻挡项羽大军进军咸阳,故闯下了杀身之大祸,致使古今闻名的“鸿门宴”就此发生。
若不是谋士张良舍身相救,并刘邦借口“撒尿”逃离宴席、屈膝跪求宿敌雍齿放过自己,一路张皇逃窜,最终在坐骑被累死亡、追兵眼看近在咫尺的千钧一发之刻,有幸遇上了前来救援的卢绾的队伍,刘邦就被追杀掉了;如此,不光“鸿门宴”的故事不会再有,连延绵400多年的强盛汉朝都还不知哪年哪月才会出现呢……
而刘邦与项羽二人的本质区别究竟在哪儿?为啥最终项羽会自刎乌江而刘邦能称帝呢?
恐怕总结起来主要应该有四——
一是遗传基因不同故导致了“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之遗传基因乃属“高贵”范畴,自年轻时就自恃“高人一等”,强势霸道不认输、从来不屑并厌恶“卑劣手段”与“卑鄙小人”,说一不二、重诺践诺;故与圆滑世故、见风使舵、出尔反尔、算计耍奸、既“土”又“痞”、甚至常耍“无赖”(刘邦之父对刘邦的评价)、胡搅蛮缠、且完全可以不守信用的刘邦相比,在“计谋”、“伎俩”方面明显逊色。
二是出生遭遇不同故导致了“态度迥然不同”。刘邦出生贫寒,虽乡土油气很重,但却几乎从没有“高人一等”的面子负担,且同时忒重情谊,尤其对百姓在始皇帝横征暴敛时期饱受战乱侵扰及各种苛捐厉税之害的苦难体验很深、非常了然,故在对乡亲、对百姓、对诸侯各国的态度上,较项羽明显具有了“讲‘五湖四海’”之类“得民心进而得天下”的性情、气度和涵养。
三是能力气质不同故导致了“待人揽才区别”。项羽自恃出身显赫、武艺高强、力大无比、无人能敌,故傲慢清高、惟我独尊,动辄便拒人于千里之外,几乎将身边之人的献计献策一律不当回事儿,尤其对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更是不放在眼里;而毫无“战略思维”与“战争能力”的刘邦,则清楚自己的短板,故喜欢广纳贤士、广求善言、待人如宾、求贤若渴,身边聚集了诸如萧何、张良等著名谋臣;尤其是顶住经战无数、屡建奇功的老弟兄伙们的压力毅然破格重用一个毫无战绩的普通士卒韩信统帅三军、指挥征战、且交付兵权,为最终击败项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正如汉高祖后来总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四是目标目的不同故导致了“终极目标差异”。项羽纵然有只身力敌并击败名将章邯、一举歼灭秦军主力、火烧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号、坑杀20万秦军俘虏、威吓各国诸侯俯首称臣之勇,但其心里只有“复楚”,只有“为前辈复仇并完成恢复楚国往日繁荣昌盛大业”便知足的心念,强调“只攻不占”战术,对所谓“天下”毫无兴趣,更加不将诸侯随后纷纷叛乱放在眼里,故导致拥有“夺天下”之野心的刘邦的汉家军越做越大、以致最终不得不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之畔,就此成全了大汉朝的最终建立……
因刘邦本性所定,其“宽松无为”并讲求“天下同利”的治国风格,反倒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促成了汉代流传久远的雍容大度、和而兴家之文化基础;直到汉高祖称帝末年时,整个大汉朝的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其一改“不屑读书学习”之痼疾、在汉之初编撰《新语》并亲自准备祭品祭祀孔子,以及制订的诸如“十五税一制”的轻徭薄赋等英明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并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自然,由于重视人才贤达并尊重他们的意见,汉高祖在之后定都关中并对其“身后”的安排上,克服了过去既“土”又“痞”的放荡不羁与任性,导致大汉朝能够延续400余年长盛不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在感叹刘邦的《大风歌》不是“歌”的同时,又不能不让人联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老话;姑且将它倒过来说:
“败也萧何,成也萧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