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w690/4daef5fbx046c44d91308&690
相信眼下已有一些人开始坐立不安感觉很不适应了?规矩笼子的门儿已打开了,不是再像那潘多拉盒子一般地朝外在放在溜,而是类似《西游记》里的那个“紫金红葫芦”,喊着名字朝里面收!
这过年前这么喊着名字朝笼子里一收,能不进去、敢不进去吗?而这一进去,即便一些人显得很有些勉强,但也不得不收敛以往那种颐指气使与挥霍无度了。自然,习惯性的不屑一顾搞“下有对策”的肯定还会有,然见到一个个敢于撞到那风口浪尖上真正彻底栽了的,说什么也不再会有以往的那种张扬无忌、明目张胆与得意忘形了。暗地里的坐立不安感觉很不适应,想来也会是挺严重的……
由此不由又想起了曾仕强老先生讲授《易经》时说起的一段话:“当我们看到变的时候,不要老在变里面打滚,而要学会去掌握那个不变的东西。现在的人,可怜就可怜在老是在变裡面打滚。”很显然,那些开始坐立不安感觉很不适应的,无疑都在过去的日子里习惯了只盯着“变”、模仿着“变”,恰恰忽略和轻视了“不变”的那些实质。
曾老先生在讲授《易经》时用了句十分简练精道的话就把整个一直被看做“深奥、玄妙、难懂”的《易经》给概括完了:“易有三义,第一个就是简易,第二个叫变易,第三个叫不易,这是一般的说法。为什么简易?我们从阴阳的观点,从现在开始,既然进入了《易经》的大门,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要采取阴阳的观点,加上自然的标准,作合理的判断,就这三句话就讲完了……你想到变的时候,你一定要想到不变,你想到不变的时候,你一定要想到变,这才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变与不变两者是合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没有不变,哪里有变?没有变,哪裡又有不变呢?”阴阳一旦失衡,它自己都要“收”的,否则就会出大毛病了。
就此,针对该怎样去把握“变”与“不变”这个难题,曾老先生讲了三条原则:“第一个叫做权不离经——经就是经常的守则,不可以变的规矩。第二个叫做权不损人——所有的权变不可以损害别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不叫变通。第三个叫做权不多用——你偶尔用,大家没有话讲;但若乱变,改规矩改原则改方法(一个人变得连根本都变掉的人是最可怕的),那就行不通了。”就此他引用了老子的一句很经典的话:“不知常,妄作,凶。”进而解释道:“一个人不知道常规,不知道常则,你就开始乱变,最后结果只有一个字,凶。”
其实,眼下规矩笼子的门儿打开喊着名字在朝里收的本身,就是个“规矩不会变”的反映。规矩都变了那还得了吗?那“方圆”又会变成个什么形状了呢?闲暇思忖,一些人所以会开始坐立不安感觉很不适应,实在是因为以往诺许年两眼只盯着“变”去了,根本就没把“不变”放在眼里。结果不能不感到慌乱遗憾:这真个可能会是“不知常,妄作,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