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印象

标签:
杂谈 |
薄雾中的沱江
几个好友说好过段时间去一趟湖南,并提议去凤凰古城看一看。一提起凤凰古城,便勾起我在凤凰古城游览时的美好回忆。
在中学时就读过沈从文的《边城》,后来大学的课程也有《边城》,而且还在二十年前看过电影《边城》,所以,在没有去过凤凰古城之前,已从小说、电影中对凤凰古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凤凰这个千年古城还是成为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亲临凤凰古城,也成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前些年,这一愿望终于实现,来到了我魂牵梦绕的凤凰,虽然感觉与沈从文笔下和电影中的凤凰有了很大的差别,不再是那么原始、古朴和恬静,而多了一份热闹和吵杂,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掩盖古城和沱江的美丽。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冽,楼阁掩映于群峰流水之间,玲珑秀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从北门码头坐着小船至虹桥一段,可以欣赏到两岸的吊脚楼,正是眼前那一座座小小的吊脚楼,一根根直插入江水中的木桩承载了每座小楼一半的重量,它们就这样歪歪斜斜的立在岸边,错落有致又不失条理,在民居建筑上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每个小木楼的窗角和门角上,都悬挂着红红的纸灯,只是形状不同而已,像过年似的。
下船后登上虹桥,桥内虽然过往的人不少,但我还是很喜欢。在《边城》书店出来,选择一个角落,坐在竹椅上,泡上一壶茶,望着窗外美丽的沱江、细长的扁舟、那绿油油的水草、两岸的吊脚楼...,感觉从未有过的悠哉自在。
广东人就是忘不了吃,观景不重要,论吃才是重要的话题。可不,在古城的民宅间,见到自由放任的土鸡就垂涎三尺,就在商量着晚上要炖炒几个土鸡来满足一下口福,结果是大失所望。纷纷在抱怨:这鸡是吃什么长大的,怎么没一点鸡味?
夜幕降临,江边已经聚集了热闹的人群,一个个手上都拿着花灯在水中漂放,是传说中的许愿灯,每个人手捧着点好的花灯,在默默地许愿以后便放到江中任其漂流。我也自然加入其中。入夜的江水湍急,有的花灯只在水中打一两个漂便没入水中,但也有的花灯显得很沉稳,顶着激流,就一直这么漂流下去。那江中的一盏盏花灯可以与两岸的霓虹灯相媲美,交辉相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古城的石板街上,摆着各种商品、工艺品摊档,还有酒吧间内传来的摇滚音乐声,突然感觉与这座古城小镇格调是这样的不协调、是这样的格格不入,无形中会有一种丝丝的失望。
遗憾的是晚上没住在江边的吊脚楼,但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来到江边去体验一下清晨的沱江。清晨的凤凰,清晨的沱江,在薄薄的雾中,美得就像一个梦境,美得令人叹息。那沱江水更加清澈透明,没有白天时的吵杂,也没有晚上时的喧闹,是显得那样的恬静和自然。
在沈从文的文字里和黄永玉的画里,提到最多的是记忆里清清浅浅的小河,是铺满河底的油绿的水草,是河边捶衣的女人,是黄昏夕阳两岸人家投在河道里的倒影……许多年来,这条河就这么静静地流淌在湘西世代乡民们的生活里,流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从凤凰古城回来以后,我又一次找到电影《边城》的碟片看了一遍,如今的古城与当时拍的古城简直是天壤之别,早已不再是三十年代的边城,那如诗如画的韵味,那梦境般的旖旎风情已经成了历史,如今更多的是带有浓厚商业味道的“古镇”。
所以,当朋友们提出去凤凰古城时,我不再说什么。虽然还有再次前往的冲动,但也只是淡淡的。毕竟与上一次去又过了几年了,可以想象出感觉会更糟,还是保留原来的印象好。最起码对古城留下的印象还是不错。
停、楼、水、栏融为一体,仿佛就在黄永玉的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