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马赛人
28日一大早,我们就离开纳库鲁公园,往肯尼亚最神奇的地方----马赛马拉出发。
在踏上肯尼亚这片土地之前,就知道马赛马拉草原因海明威而闻名四海。这位大文学家与1933年至1934年拜访了此地,并著有《非洲的绿色群山》一书。使马赛马拉迷人的风景为世人所知,也因此被人称为“海明威”的故乡。
从纳库鲁至马赛马拉,几乎就没有像样的道路,一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时而是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时而是穿越宽阔草原但几乎没草且都是硬泥或碎石的路,一路颠簸至极,折腾了6个小时才到达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
在进入自然保护区之前,我们先来到马赛马拉土著居民村落参观。马赛马拉人是东非最著名的土著居民。我们的车子一到,就见身穿五颜六色的服装的马赛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载歌载舞的欢迎我们。有意思的是,马赛人的头发要么非常短,要么就是留着长长的辫子。更有意思的是男人在头顶上贴着辫子,而女人全是剃着短发或是光头。简短的欢迎仪式之后,我们就来到马赛人居住的院子,典型的马赛部落由20---至30户家庭组成,每个家庭拥有一间以泥土和牛粪搭建起来的小屋,村落的外围是以树枝和灌木构成的围墙,围墙有数个开口供人们和牲畜进出。有趣的是,马赛人的小屋只有门而几乎没有窗,据说这时为了防备大型动物在夜间钻入屋子而特别设计的。我们好奇地参观了他们的房子,内部低矮,门口非常窄小,幸亏我们也不胖,要不就必须侧身才能进去。房屋里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里面的空间非常小,可以说睡觉、煮饭、会客区都在一起,空气感到比较污浊,另外,由于马赛人都很瘦,身上的脂肪含量很少,所以,他们普遍比较怕冷,而且温差很大,晚上都要烤着篝火,他们还是用最原始的钻木方式来取火。马赛人至今仍实行一夫多妻制,一个家庭有上十个或几十个孩子都是很平常的事。马赛人的身材普遍高挑消瘦,尤其是小腿格外细长,适合于从事长跑等耐力运动。可不,以上的两届奥运会的万米长跑和马拉松比赛金牌都被肯尼亚人收入囊中。
这些以游人为生、凶悍好战的部落后裔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俗,他们身披马赛红布,手持长棍梭镖,与众多的野生动物比邻而居。令人吃惊的是,动物与马赛人长期以来保持着互相尊重、互不侵犯的“默契”,这在偌大的保护区中,只有马赛人在旷野、草原上自由来往,并且保护他们放牧的牲畜不受攻击。正因为马赛人骁勇善战,待人又略带傲慢,他们被早期的西方殖民者称为。“高贵的野蛮人”。
如今,马赛人也学会了适应当代生活环境,适应当代生活环境,他们在引导游客的参观中,还带游客在马赛人设的摊档向游客兜售“狮牙”、“象牙饰物”和“马赛权杖”等纪念品。
参观完马赛马拉部落之后,我们就进入了马赛马拉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下榻在保护区内的酒店。酒店内设有树居房和帐篷房,我们选择了帐篷房,可谁知帐篷房设在酒店的最边缘,帐篷前只设了一道简易的铁丝网,而铁丝网外面就是野生动物们生活的地方。人和动物就是这么一网之隔。
在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中,知名度最高的也当然无疑是数马赛马拉了。在这个始建于1961年,占地1672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中,生活着95种哺乳动物和450种鸟类。我们乘坐着酒店的专用车,奔驰在一望无际、绵延起伏的稀树草原上,观赏着各种动物,看见了成群结队的斑马、角马、瞪羚、长颈鹿在半人多高的草丛中悠闲地觅食,但它们还必须时刻提防敌人的进攻,因为在这里也生活着世界上密度最高的狮子,以及花豹、猎豹、野狗等凶猛的食肉动物,生与死的悲喜剧每天都在这里无数次上演。可不,我们在树底的一角就看见几只狮子和野狗,也许它们吃饱喝足了,狮子们在昏昏欲睡,而野狗见我们的车子靠近时便警醒地盯着我们,还有巨大的金合欢树、猴面包树和香肠树上也发现猴子、猩猩及各种各类的鸟在树上不停地玩耍。这么多动物能在这片草原上生存,是因为马拉河与它的众多支流给这片生机勃勃的草原带来了充足的水源,使各种植被能得到衍生,保障着成千上万的哺乳动物的生存。
沉睡的狮子
晚上,阵阵冷风袭来,我锁紧好帐篷的门,还能时不时听到帐篷外面动物的嚎叫声,我便用双重被子紧抚着身体,不敢吐大气,在紧张而又困倦中慢慢入睡。
马赛人用原始的钻木方式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