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老街----乐平市老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与现状及保护价值

(2011-03-25 14:05:21)
标签:

老街

乐平

gb2312

宋体

祝金标文

   

(一)

    老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东起状元巷、西止洎阳路(原南、北大街)、南至迎宾路、北到长寿路古县城核心区,它分为老北街-周家巷商业街区和何家台─状元巷政治文化街区,总面积54公顷,占古县城总面积的50%左右,讫今有1200余年历史。

乐平建县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治县银城畈,后迁名口戴村,再迁众埠铜山港口,唐中和三年(883年)迁现址,时称花靥镇(南朝时称会昌镇)。历经宋、元、明、清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清同治时期,形成了以大寺上为中心,东至观音阁、西至太平桥、南至文昌门、北止飞仙桥,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的县城街区。唐时县城没有城墙,宋时以栅栏围城,从明代起,县城以砖石城墙围城,四面皆有高大的城门,即东明门、南明门、西顺门和北顺门,并有文昌门、小南门、小北门三道小城门。城内有东、西、南、北四条商业街道。四条街风格一致,建筑特点相近。街区内有寺庙、祠堂,商铺、钱庄,官邸、民宅,茶肆、会馆,书院、学舍,牌枋、戏台以及烟花楼等各类建筑,功能齐全,格局完整,时代特征鲜明,地域特色明显。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不断拓展,老县城城墙及城门早已不存在,东、西、南三条街已不同程度得以拓宽,不再保留原貌,以老北街、何家台为中心的古县城核心街区却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它已经成为我市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具区域特色、最能反映乐平(甚至是整个赣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历史街区。街区内近70%建筑为明清和民国建筑,而以清中晚期和民国建筑为最多。保留最完整的古商业街为老北街,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有荷园、福禄巷、何家台、财贵巷、汪氏典当行、万家池等10多处。

(二)

    老北街─周家巷街区东至东街富贵巷,西至洎阳北路(原北大街),南至翥山东路(原东大街),北至长寿路,核心为老北街,总面积约29公顷,为古县城商业经济中心。

老北街,又名北大街,原名北门街,南北走向,南起翥山东路(原大寺上婺前口),北至长寿路(原名锅炉下),全长580余米,街宽4米,街面原为长条青色麻石地面,1984年铺设水泥路面,沿街店铺、民居、庙堂、古井、水池、茶肆、作坊等建筑鳞次栉比,多数为清中晚期及民国时期建筑。

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东晋太兴三年(319年),高僧安隐在北街中段建安隐寺,它与鄱阳湖边的东林寺一并成为赣东北两大名寺,乐平遂成为佛教流布中心,乐平“大寺上”因此得名。南朝时,鄱阳王萧恢于万家池周围建玉脂泽庄园,老北街格局由此形成。唐朝中和三年(883年),乐平县治由众埠铜山港口迁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靥镇(现为市区),北大街由此成为当时东、南、西、北四条主街之一,至宋朝发展成烟花爆竹产、销主街区,繁荣一时,因经常失火,因而又称“火龙街”。宋范仲淹任饶州知府经过乐平,令百姓集资挖井建池,蓄水防火,万家池因此得名,同时在万家池对面建郭西庙,驱邪镇火(清咸丰时被焚于寇),郭西庙巷由此得名。为纪念范仲淹,明万历间,万家池改名范家池(解放后复称万家池),并在井池东面建范家大祠堂,清朝曾在祠内展览清初宰相范文程事迹,解放初期作民众教育馆,现保存完好。到了清代,老北街发展至鼎盛,有近400个店铺,成为乐平最为繁荣的综合商业街区,民国时期为粮食街市,解放初期,仍是乐平县城最繁荣的商业街区。由于城市的发展,原东、西、南街先后改造拓宽,老北街由于和南街不能对接,于是新建了一条新北街(洎阳路),老北街于是成为我市现今唯一保留下来最完整的一条古街。

    周家巷位于街区中段,因周姓人氏聚居而命名,南起“荷园”(原市政协所在地),中段向北接扶摇巷至交通巷,全长500余米,格局、规模与老北街相近。区域内留有清代江氏典当行建筑群、周家大祠堂、荷园、国民党鄱湖警备司令部驻地、薛家塘、啸月簃、三都试馆、老营盘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迹),其中荷园(赣东北特委所在地,即现市政协办公大楼建筑群)已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周家巷中南段接口向东为花园巷,原为周氏大花园所在地,花园巷3号为乐平当代名人汪大授、汪大纲旧居。花园巷中段的富贵巷13号则是明初彭姓县丞府宅,其最大特点是“三井(两个天井一口水井)两花园”,为典型的明代官邸建筑,至今600余年仍保存完整。

   周家巷和扶摇巷连接处,有一个叫薛家塘的地方。南宋高宗时期,奸相秦桧当权,诬陷岳飞谋反,命当时的大理寺少卿薛仁辅审讯岳飞,薛仁辅抗拒秦桧命令,不仅不审讯岳飞,而且明确表明岳飞无罪,秦桧大怒,谪贬薛仁辅到饶州,为了表示自己不同流合污,无意官场的志向,薛仁辅在薛家塘隐居下来。乐平人民为了纪念这位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良巨,于是遂把薛仁辅居住的地方命名为薛家塘。宋代乐平籍诗人李士会专门为此作诗《薛家塘》表达感慨之情:“自古杀忠良,多用巧中伤。不驱飞作鬼,那得桧封王。有士冤狴犴,无辜忤庙堂。至今流斥地,人说薛家塘

老北街的末端有一座古县城的城楼遗址,据史料记载,立县之初,乐平没有城墙,明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开始修筑砖古城墙,城墙周长九百九十丈,高一丈八尺,基宽一丈二尺,为当时饶州各县之冠。1926年,乐平豪绅王筱芳拆除了城墙,北门城楼除了文字记载之外,我们只有想象它当年的雄伟壮观。

(三)

    何家台—状元巷街区是我市保存最完整的礼制、居住文化古街区,东至状元巷,西至南大街,北至东大街,南至迎宾路,总面积约25公顷。为古县城政治文化中心。街区集中和完整地保存着明清礼制和居住建筑(遗址),是反映明清时代赣东北历史城市礼制、崇祀和居住文化及风貌典型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历史沿草及格局与老北街—周家巷街区相似,但功能有别。街区内集中分布了大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官僚、名人住宅,以官邸、民宅为主的何家台建筑群、财贵巷建筑群均为典型的明清建筑,至今仍保留完好,其中彭氏进士府宅、汪道诚状元第是清代官僚住宅的代表;蔡嘉厚住宅是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重要实例;作为古代普通民居代表--城里汪家600年老宅仍不失当年风貌;近当代名人汪老五故宅及许还山旧居、胡延龄居为街区增添了传奇色彩。以烟花楼建筑为主的福禄巷基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传统街巷风貌,街道两侧多为三合院落式两层阁楼建筑,街巷两端为晚清商业店铺。街区内保存了大量礼制、崇祀建筑,古县衙、文庙、儒学里、五都试馆以及城隍庙、龙神庙等古建筑已不存在,但遗址尚存,遗迹清晰,观音阁几经修建,至今香火旺盛;洪氏总祠、王家祠、余家祠、方家祠等祠堂建筑群真实反映了乐平明清时期宗族文化的繁盛。

                            (四)

    虽历经千年,老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却完完全全地将明清街区的格局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与文化。武汉大学古建筑研究专家王炎松教授认为,古街区整体性好,有相当规模,风貌基本完整,历史文化悠久,空间层次丰富,民俗文化真实延续,重点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城市格局和典型建筑均有鲜明的特色,具有代表性。江西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主任徐总工程师等专家认为,乐平古街区规模大,脉络清晰,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明显,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在江西省内罕见,有极高的保护利用价值。

街区时代特征明显,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街区始建于南朝,时称会昌镇,兴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街区内,从明代初期到民国初期各个时代的建筑都保留不少。街区脉络清晰,时代特征明显,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特点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与延续性。乐平民间自古以来能工巧匠特别多,建筑文化发达,这些建筑对研究乐平建筑历史与文化具有相当可靠的实物借鉴。

街区基本保留了明清古县城街区格局的完整性。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街区格局的完整性,突出地体现在:不仅有县衙、街巷和官邸、民宅,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寺庙、祠堂建筑,寺庙建筑主要包括观音阁、城隍庙以及其他有关神庙,另外,还应有文庙、武庙,书院、会馆以及烟花楼等重要建筑,而且它们的位置座落十分讲究,老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最为突出地一点就在于它完完全全地将明清街区格局的完整性保存了下来,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所应该有的建筑它都具有,有的以实物形式保留了下来,有的实物没有了,但遗址(迹)尚存。

街区真实地保留了明清古县城街区的原貌,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街区内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有的是明代建筑,还有一部分为民国时期的建筑,而以清中、晚期建筑为最多。它们历经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有的已斑驳破落,有的曾多次维修,但大多数建筑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透过这些建筑,我们能真切地分辨出不同时代建筑所具有的特点与风格,它们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对于我们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乡土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街区区域特色十分明显,在文化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乐平在18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其中农乐文化和乡土建筑文化特色尤为突出,农乐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对戏台文化的狂热追求,而乐平古县城街区则是乐平乡土建筑文化的集中展示。街区内遗留的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乐平古代建筑艺术的先进性与独创性,它们具有传统的徽派建筑的特征,却比徽州建筑更注重实用性,更具有创造性,汪氏典当行建筑群就是经典,区内有花园、凉亭,三栋主建筑物,建造年代相同,格局与构造特色却因功能不同有很大区别,充分体现了实用性与创造性在徽派建筑中的完美结合。其实,不少研究资料显示,湖广明清建筑文化的发源地就在乐平,徽州明清建筑文化其实也始出于古饶州乐平。因为乐平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园建设,且有丰富独特的建筑资源和良好的生存居住环境,乡土建筑文化比周边所有地区都先进。正是先进的建筑文化造就了乐平古街区的独特性。

街区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巷井文化特征明显。街区内巷道多,共有30余条街巷,其路面均以青麻石块铺成,各街巷互为连通,以网状形成将各区域连成整体。每处巷道交叉处,皆有一口水井,街区内有20余口百年老井,这些水井除了满足生活用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防火灭灾。特色鲜明的巷井文化不仅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且使古街区格局更加完整,功能更加齐全,它赋予了古街区永恒的生命与活力。

总之,古街区完整保留了明清古县城的基本格局、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它无论是与第一个全国历史文化街区—安徽屯溪老街相比,还是与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同里周村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正是由于老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完整保留了明清古县城的基本格局、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老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保护被列为我市重点建设项目,乐平成立了规划保护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街区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对街区内部分重点历史遗存进行了调查摸底与登记造册,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到街区考察评估,同时武汉大学协作编制了《乐平市老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调研报告》,编制了有关街区规划保护的控制性规划,对街区内的保护房屋启动了征收工作,各项规划保护和建设正在有序开展。

千年老街的规划与保护,对于挖掘我市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经济资源,延续和弘扬优秀文化;对于提升我市城市文化品位,提高我市在区域内地位乃至全国整体影响力,推动我市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将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