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三大原则
(2010-01-24 11:46:22)
标签:
心理健康
个性的稳定性
高质量生活
大学生
协同性
教育
|
分类:
心理知识
|
|
心理健康的三大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以及个性的稳定性。具体来讲,心理健康必须具备以下七个能力:
1.适应能力
大学生应该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其思想和行动都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够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能与社会协调一致。假如你不能改变你自己,那么你就去改变世界;假如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么你只能改变你自己。
2.耐受能力
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耐受能力。当身体遭受疼痛时,应尽量忍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便可缓解疼痛,否则对身体更加有害;当心理受到刺激时,应沉着冷静,调节自我。比如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拥有充分的自信。“忍他人所不能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之一。
3.控制能力
人必须能够控制自己,在一定的场合中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如果不能自控,任意发泄情绪,必将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伤害。
4.知觉能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只有掌握了所需要的信息,才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正确安排行为去实现理想,最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思维能力
包括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价值片段和逻辑推理。在生活、学习中才不至于走弯路。
6.社交能力
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7.康复能力
人的一生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如何调整自己,使自己尽快康复,是人们重新积极追求高质量生活必须得学好的。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