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未央歌》,一个美丽的遗憾

(2007-12-23 00:19:10)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评书交流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吴波、陈平原

  风行海外四十年的经典首次获授权登陆内地出版,被称为“海外的《围城》”——

  《未央歌》:永远的大学青春

  “《未央歌》,可惜这一朵穗华,在内战烽火中成熟,迄无人收割,任风吹雨打。”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把鹿桥的《未央歌》和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合称为抗日战争和战后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

  65年前,23岁时的鹿桥完成《未央歌》并风靡世界。可内地至今没有出版过这部经典小说,成为文学及出版界一大憾事。近日,黄山书社从台湾商务印书馆取得版权,将首次在内地出版繁体横排版的《未央歌》。该书首次在内地出版之际,本报记者采写该专题,说鹿桥话未央:希与读者一起重温那大学乌托邦式的往事。

  本专题文/图:记者 吴波

  李安指定汤唯必读《未央歌》

  讲述西南联大的青春往事

  《未央歌》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有评论说这是一部“爱与美”的青春小说,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迄今为止,《未央歌》在台湾先后九版重印逾50次,在海外累计销售逾200万册。

  作者鹿桥是钱钟书学生

  学者陈平原将《围城》和《未央歌》称作是“两部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大学最为鲜活的记忆”。而钱钟书与鹿桥,也颇有渊源。当年,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外文系开设课程,就是这个听他讲过王尔德的学生吴讷孙,日后以“鹿桥”为笔名,撰写了长篇小说《未央歌》。

  1937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1月1日开学。1942年,刚毕业于西南联大的鹿桥在昆明郊外的山洞里开始了《未央歌》的创作,当时他才23岁。结果此书拖了14年,直到1959年才在香港人生出版社的帮助下由鹿桥自费印行,遂风行海外,《未央歌》也被称作为海外的《围城》。

  该书1967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迄今先后九版重印逾50次总计售出200万册。历史学家许倬云曾请他去台湾大学演讲,《未央歌》开始风靡台湾大学校园,歌手黄舒骏也曾赴美拜访鹿桥,并将《未央歌》改编成流行歌曲,将书中人物名字嵌入歌词,在大学校园传唱一时。

  抗战后期小说“四大巨峰”之一

  《未央歌》出版后,在海外被评为“40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还入选台湾“最爱100部小说大选”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把《未央歌》看作抗战后期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另外三部是: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而《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

  2002年3月,鹿桥去世。4年后,鹿桥的侄女朴月完成《鹿桥歌未央》一书的编选,收录历年回忆鹿桥与介绍《未央歌》的重要文章。记者查阅这些文章才知道,鹿桥初撰此书完全无心插柳,写作环境也相当恶劣。当时26岁的鹿桥住在重庆、刚通过留学考试,利用等待出国的3个月写了《未央歌》的前10章。战时物资短缺,鹿桥得靠朋友找纸,连钢笔墨水都得加水调稀。为了躲警报,写作多半是在防空洞里完成。

  坐船赴美时,因不方便携带“有字的纸”(怕被检查),鹿桥把草稿寄在朋友家里,因而《未央歌》的后7章是鹿桥在没有“前半段”可参考下完成的。然而记忆力奇佳的他,整本书的角色、剧情没有不连贯之处。《未央歌》脱稿后,又在书桌里摆了14年,才由鹿桥自费在香港出版。

  一本厚厚的《未央歌》很快风靡校园,被广大青年学子奉为经典,争相购阅,几乎是人手一册,后来成名的侯孝贤、李安、马英九、黄舒骏等都是读着《未央歌》长大的。

  2000年,“民国剧”火爆,多家电视台想把《未央歌》搬上荧屏,都被鹿桥婉拒。2007年,李安执导《色,戒》,为了给来自内地的汤唯“补一下文学课”,《未央歌》被指定为必读书。

  说“鹿桥”,话“未央”

  鹿桥的笔名原为“鹿樵”,“鹿”字取名的灵感来自北京名媛、南开大学的校花——鹿笃桐。至于“桥”字,“原本是选‘樵夫’的‘樵’,因为这个字比较雅,但是明末清初的吴梅村(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有时自署鹿樵生)先用了,就只好改用‘桥’字了。”

  “未央”一词又何意?鹿桥1998年去台湾时曾被读者追问。他解释说,“未央”一词源于出土汉画像砖上所写的“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意为“过去的来源不知道,未来的结尾也不清楚”。他希望通过《未央歌》祝福传统中华文化长久相传,绵延不断。

  据本书策划编辑罗人智介绍,内地读者最早读到的是孔范今1990年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八)。自1992年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在中国生效后就没有出版社再出过此书,尽管多家出版社不断与作者联系争取此书的版权,但是倔强的鹿桥却始终未点头,主要是他不同意将这本他心爱的书改成简体字。

  鹿桥过世前,当时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在国内造成轰动,有数家电视台也想趁热打铁,把《未央歌》搬上电视。但鹿桥担心镜头拍不出唯美浪漫的氛围而拒绝。

  书中“小童”原型是鹿桥自己

  《未央歌》书中主角大余、小童、大宴、伍宝笙、蔺燕梅,到底有没有原型?一直是读者关心的问题。鹿桥的侄女朴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事实上,《未央歌》是鹿桥以日记《忏情书》为基础,人物的原型多半来自他就读西南联大时的朋友。“小童”便是鹿桥自己。宛如女神化身的伍宝笙,据说当年西南联大学生一看,马上能指认是鹿桥最敬爱的学姐祝宗岭。朴月还亲自前往大陆拜访这位真实版伍宝笙。

  “大宴”是他的同学李达海,鹿桥曾写《忆未央歌里的大宴》追悼他。严肃、博学的“大余”则是一位姓李和姓徐学长的化身,李学长后来在北大任教,但与祝宗岭并无往来。至于“梦中情人”蔺燕梅是书中唯一全然虚构的主角,朴月透露,她的容貌是鹿桥“女朋友们的综合体”。

  鹿桥小传

  鹿桥(1919-2002),著名华裔作家、学者,原名吴讷孙,英文名Nelson Ikon Wu。1919年出生于北京诗书世家,先后就学于西南联大及耶鲁大学,系美术史专业博士,以后任教于美国多所大学。著有《未央歌》(长篇小说)、《人子》(短篇小说集)、《忏情书》(早年作品集)、《市廛居》(近期作品及评论集)等文学作品。其学术论文多以英文出版,部分译成其他文字,曾被列入美国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2002年3月19日因直肠癌逝世于波士顿,享年84岁。

  《未央歌》与《围城》:

  充满诗意的西南联大VS

  藏污纳垢的三闾大学

  陈平原

  现代中国大学的日渐成熟,使得校园成为重要的生活场景;而战争中的流转迁徙,更是加深人们对于大学的记忆。于是,两部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得以在抗战的烽火中酝酿成型。一是充满讥讽智慧的《围城》,一是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未央歌》,二者分别代表“大学叙事”的两个侧面——现实的以及批判的,理想的以及诗意的。钱钟书(1910年-1998年)笔下的三闾大学,固然是虚构;鹿桥描述的西南联大,又何尝真的是写实?无论是虚中有实,还是实中有虚,小说家所描述的三闾大学和西南联大,已经成为我们关于现代中国大学最鲜活的记忆。

  钱钟书撰写的长篇小说《围城》,1946年2月至1947年1月连载于上海的《文艺复兴》上,1947年5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刊行单行本。此书刚问世时,并不怎么被看好,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学界对于“现代文学”的重新认识以及各种外文译本的出版,方才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而1990年,电视连续剧《围城》开播,更是使得钱钟书的大名走出学院,变得家喻户晓。

  《未央歌》初稿完成于1945年初夏,作者时年26岁,大学毕业不到两年,仍沉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生活中:“我一心恋爱我们学校的情意无法排解,我便把故事建在那里。我要在这里诚敬地向我们的师长、同学及那边一切的人致意。”(《谢辞》)这种写作姿态,注定了其笔下的西南联大,与三闾大学有天壤之别。

  高唱着“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校歌,走过八年抗战的西南联大师生,对那段历史普遍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但落笔为文,难得有像《未央歌》那样充满激情与想像力的。以抗战中僻居昆明的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借助四个“我”的成长历程,表现战争环境下仍然或者说更加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对于作家鹿桥来说,目的是酝酿一种“氛围”,呈现一种“情调”。作者再三强调,《未央歌》不是爱情传奇,着力渲染的是同学间“友情之可爱”;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

  《未央歌》里,除童孝贤、余孟勤、伍宝笙、蔺燕梅这四大“主角”,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这些人,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全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这与《围城》作者之“横扫千军如卷席”,恰成鲜明的比照。最让漫步大学校园的读者倾心不已的,除了童孝贤、伍宝笙等人的命运,还有洋溢在书中的那种乐观向上、充满爱心与幻想的“少年情怀”。后者,无疑是大学生活中最让人留恋的。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以生花妙笔,刻意营造一种远离现实、理想化了的、带有牧歌情调的校园生活,以供后人驰骋想像,不无好处。

  对于上世纪60~80年代生活在台湾的大学生来说,《未央歌》深刻影响他们对于大学生活的体验与想像。以下这段描述,虽出自作者本人之口,却得到很多过来人的证实:“多少年来,台湾的同学爱用书中的人名给同学起外号。女生被推为伍宝笙的认为是无上光荣,并要从此更加努力,以不负众望。男生被称为小童,立刻一方面得到了同学爱护,一方面也被人好意地逗趣,说他不洗脸、穿破鞋、经常不穿袜子,种种无伤大雅的事。”不仅仅是人物命运,更令人牵挂的是西南联大的自由学风。对于日后无数在繁重的课业中痛苦挣扎的大学生来说,早已消逝在历史深处的西南联大校园,无疑是“神仙境界”。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大概都会认同宗璞的这段话:“西南联大师生们于逆境中弦歌不辍,父兄辈坚忍不拔的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给我印象很深。”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有俗不可耐的大学教授,也有天真无邪的大学生;作为作家,你可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可以浪漫情怀诗意人生。各有各的真实性,也各有各的读者群。谈论小说笔法,到底是喜欢鹿桥营造的充满诗意的西南联大,还是钱钟书笔下藏污纳垢的三闾大学,当视个人阅历、心境及趣味而定。至于“大学想像”,则“理想型”与“漫画型”,各有其存在价值。

  (原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二期,本报有删节)

  教书、画画、唱歌、做菜……

  鹿桥夫妇的耶鲁生活

  据张雁棠先生早期的采访,鹿桥有个温婉贤惠、亲切和悦的好太太。据介绍,他们伉俪二人所学并不相同,鹿桥在耶鲁学美术史,其夫人在威斯理学的是生物。但是鹿桥酷爱生物,待人诚恳热诚,两人又同样在北平(现为北京)长大,家庭背景也相近,因而一开始便很投缘,她跟他唱歌,看着他写字、画画,做他倾诉的对象。

  其太太认为鹿桥对于自己的行业,他很认真。有些人教书,两三年后,便熟了,也轻松了;他却是无论上课或演讲,都是全神贯注。他又喜欢年轻人,经常找机会和学生聚会,他不愿意“学生怕先生”。

  鹿桥有三子一女,他对孩子爱护备至,是个快乐风趣的父亲,经常和孩子嘻嘻哈哈的玩在一起。有位美国老太太曾讶异于鹿桥如此宝贝孩子,认为从未见过这般疼爱孩子、宝贝孩子的父亲。

  鹿桥是没一刻儿闲着的。其实他兴趣广泛,除了忙于教书,与学生相处,他还喜欢书法,也画画儿、打网球,更把写作看成是最严肃不过的事,敦促自己不停地写下去。而兴趣之中,最轻便的则是唱歌,他会很多种,中国民谣、美国民谣、英文歌曲都经常由他的嘴里飘逸出来。他由且溪开车去耶鲁,来回要两个小时,往往是一边开车一边唱歌;有时夫人跟着他学着唱,全家人出外旅行,车子里也总是荡漾着快乐的歌声。

  他很喜欢写毛笔字,可惜没有多少闲功夫,偶然也配合美术史的课,教美国学生写些造型有趣的中国甲骨文。他也画画,机会却比写字更少,西画、国画都不拘,只是不模仿传统的构图。他常感慨地说:没跟二姐好好学画。他的二姐吴咏香,是位相当有成就的名画家,学生很多,在台湾地区、美国、欧洲都有她的学生。鹿桥有两个印章,一大一小都刻有:“六十学书,七十学画,五十以前,所作画画”,50岁以后就少用了。他今年已六十岁,在他自己看来,要真下工夫学书法了。不能总是随兴写、画了。事实上,他画画多凭兴致,住在旧金山的时候,隔邻有一株老桃树早开了花,鹿桥看了就禁不住拿起画笔画得很快,还题了一首歪诗。

  在许多方面,鹿桥都能独出心裁,另具创意。在个性上,鹿桥不画工画笔,因为工画笔很难让他发挥创造力。他的博士论文是《董其昌的传记、时代及山水画》,这篇论文开了一个新方向,把历史、哲学思想,与文艺潮流试作综合研究。

  鹿桥相当懂得吃,也能亲自烹调。他们家里不主张奢华,却坚持“用心好好地做普通的菜。”做中国菜,在美国当然没有台湾方便,一些佐料在中国、日本、韩国铺子里倒也可以买到。鹿桥的原则是绝不用食谱,全凭灵感。认为该怎么配料、怎么烹调,就怎么做,做出来的倒也别具风味。他最不爱吃三明治。偶尔做西餐,太太建议照食谱学着做,他还是要依自己的意思去尝试。

  鹿桥在耶鲁十八里外买了小且溪,有山有水,林木花鸟,完全是天然景观。他开辟了“明湖”,引进阳光。并可避免荆棘蔓草生长;他亲自修建“延陵乙园”。盖房子用旧木材,有时还是刚拆卸下来,还带有钉子的老木头,他随兴建筑。

  1988年,当时我就想过要跟鹿桥先生联络,直到1995年我又发行了《未央歌》精选辑,又试图跟鹿桥先生联络,但一直联络不上。直到1997年,我收到了名作家朴月女士的一封信,信中大概说:黄舒骏,我是鹿桥先生的侄女,鹿桥先生要我传话给你,他听说台湾有一个小伙子叫黄舒骏,很有才学,也写了《未央歌》这么一首歌。他要我传达你不要害怕跟他联络。便留了鹿桥先生在美国的电话给我,我当时便马上飞去美国找鹿桥先生。见面时鹿桥先生还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以为你会背着一把吉他来见我呢!第一天在他们家里听鹿桥先生讲了很多故事,鹿桥夫人也陪在一旁,也看了很多他们的照片,是非常愉快的一天。    

  后来鹿桥先生听了我写的《未央歌》这首歌曲,老实说他对于歌词并不太满意,但他也没有直接说明。他认为《未央歌》是大时代下的友情,但我的《未央歌》的开头第一句是:当大余吻上宝笙的唇边,我总算了了一件心事……他认为这是爱情,说我把这本书写成了爱情故事。   

  其实我之所以想写《未央歌》这首歌,是受到当时一个英国女歌手的影响,这位女歌手也曾把世界名著改写成为流行歌曲,曾轰动一时。所以当我想到要写《未央歌》时我就非常得意,觉得自己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了。    

  把《未央歌》拍成电影是我高中时就有的梦想,直到2000年,我才跟朴月女士聊起这件事情,她也觉得不错,便再次安排我和鹿桥先生见面。当我们聊到拍电影一事时我才发现,一直没有人把《未央歌》改拍成电影或连续剧的原因是因为鹿桥先生根本不同意。他认为《未央歌》里面的情境是不能拍成电影的,特别是他会认为一般连续剧或电影到后来都会变得庸俗,影片根本无法把《未央歌》的原味表现出来。

  但鹿桥先生同意我先进行编剧。因为我认为这个重要的剧本应该由专业的编剧来写,可是没有任何好的编剧会在没有拿到授权的状况下来帮你写,这让我进退两难。后来刚好我打了电话和他讨论这件事情,鹿桥先生就显得不太高兴。他可能认为我很急着在搞这件商业化的事,并没有诚意真的想把它拍成戏剧。当然我和鹿桥先生在想法上的落差其实是可以明白的,但真正的结果就是我跟鹿桥先生断了线,后来他也搬家了,不久后就逝世了。    

  我会觉得这是我的一个美丽的遗憾。也许这就是《未央歌》的天命吧,它只能成为一本小说,而无法变成一部电影或连续剧。

  如果我这一生都跟《未央歌》有着奇妙的关系的话,这就是我的荣幸。我也希望在我这一生中能够看到《未央歌》有个美好的不管是逗点还是句点,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我希望《未央歌》能够继续留存,不管是用什么样的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