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芙蓉姐姐悲剧演员 |
在道上混,你要想得到什么,就得付出点什么,想得到越多,需要付出的就越多。除非你是上帝的眷顾者,否则一切难逃宿命的规则。
芙蓉姐姐显然不是上帝的眷顾者,长相平平,资质平平,家庭出身平平------
在一切都很平凡的情况下,芙蓉姐姐,这个急切地想让世人知道的女人,终于发明了自己身上唯一可以利用的东西:自信、近乎疯狂的自信,以及那超乎常人的对打击的承受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芙蓉姐姐是一个真正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贯彻到底的女人,至少在目前的中国,无人出其右;如果说娱乐有潜规则的话,芙蓉姐姐也是目前国内娱乐圈最会利用潜规则的人,只是这种潜规则属于芙蓉姐姐一个人,在许多演员将身体奉献给主宰她(也包括他)的大腕的时候,芙蓉姐姐将她的一切奉献给了观众。
如果说“性潜规则”下的演员们是用黑暗下的羞耻来换取阳光下的光鲜的话,芙蓉姐姐走的恰好是一条相反的方向。从一开始,与天生丽质无缘的芙蓉姐姐,她的路就已经注定了。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体系中,我们认定天才就应该出名,出身好就应该享受,相反,就应该老老实实经营自己的事业,等待上帝的眷顾。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心理,一是对命运安排的膜拜心理;二是对自己价值认识的局限思维,我们通常把它叫作“自知之明”。
许多人曾经想否定这种心理,但在挣扎一番后,放弃了。而芙蓉姐姐要挑战的就是这种“传统并流行”的心理,因此,芙蓉姐姐要挑战的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底线,一个可悲的缺乏自知之明的女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芙蓉姐姐现象并不是所谓的“贱文化”,这个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反流行文化”心理。
流行能够成名,反流行也能够成名,关键的是你一定要走极端,芙蓉姐姐充分把极端发挥到了极至。追叙芙蓉姐姐的成名之路,我们会发现:与明星靠赞美出名相反,芙蓉姐姐是在“被骂”中出名的。事实上,骂的人越多,芙蓉姐姐就越出名。竟因为如此,芙蓉姐姐从来没有跟那些骂她的人较真,因为她很清楚,正是这些骂她的人成就了她的成名。
一般来说,一个人被骂以后会有两种反应,一是不断的申辩和回应;二是从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芙蓉姐姐从没有真正回应过,也从未有打算改正自己的错误。她在以自己的方式安心的扮演着一个“喜剧”演员的角色,而这出喜剧恰好就是她自己的悲剧。
在很多场合,芙蓉姐姐会自称为明星,然而,明星显然不符合芙蓉姐姐的身份,因为明星是指那些高不可攀的人。而芙蓉姐姐给人的感觉是,只要我够勇敢,我可能比她还成名。从这个角度来看,芙蓉姐姐不是明星,她只是一个曝光率很高的演员,就像周星驰电影和吴宗宪综艺节目里经常会出现的“如花”一样,芙蓉姐姐是在用一种“反差”的幽默来成就喜剧的效果。不同的是如花出现在短暂的戏里,而芙蓉姐姐却是把人生当成一场戏在演,所以芙蓉姐姐会比如花出名,但也注定比如花活的辛苦。
可以确定的是,芙蓉姐姐不是一个傻瓜一样的贡献者,她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在要求这个世界给她回报,这是一种付出与索取的平衡。一个事例可以证明,2005年,芙蓉姐姐来重庆,当地一家都市媒体花了好几万买断了芙蓉姐姐的采访权,然后这个媒体几乎可以提出任何尖锐的问题,来满足公众的好奇欲。芙蓉姐姐的这种敬业显然值得许多演员们学习,她知道自己是谁,知道一个公众人物就必须属于公众。不像某些演员又想出名,又要大喊大叫维护自己的隐私。
按照芙蓉姐姐的说法,她是一个天赋非常,自信非常的人。但公众显然不同意,公众认为这是一个极度“自恋”的神经病,事实上,当自信发展到极端其实就是自恋。因此如果我们判定芙蓉姐姐不是一个心计的人,那么她就是一个“自恋”的人。而如果从市场的现象来分析,因为芙蓉姐姐每年都有很多曝光机会和由此而来的可观的出场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判定芙蓉姐姐是一个用被骂来换取名利的聪明演员。
无论那一种判断,芙蓉姐姐都是一个把人生当电影的演员,当这场电影终于结束,当有一天芙蓉姐姐还原成生活中的某一个成员。公众或者芙蓉姐姐都会发现,芙蓉姐姐带给我们的快乐,恰好就是她内心的悲伤,从这个角度来看,芙蓉姐姐是一个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悲剧演员,而且她在这出悲剧中表演的非常卖力。
芙蓉姐姐显然不是上帝的眷顾者,长相平平,资质平平,家庭出身平平------
在一切都很平凡的情况下,芙蓉姐姐,这个急切地想让世人知道的女人,终于发明了自己身上唯一可以利用的东西:自信、近乎疯狂的自信,以及那超乎常人的对打击的承受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芙蓉姐姐是一个真正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贯彻到底的女人,至少在目前的中国,无人出其右;如果说娱乐有潜规则的话,芙蓉姐姐也是目前国内娱乐圈最会利用潜规则的人,只是这种潜规则属于芙蓉姐姐一个人,在许多演员将身体奉献给主宰她(也包括他)的大腕的时候,芙蓉姐姐将她的一切奉献给了观众。
如果说“性潜规则”下的演员们是用黑暗下的羞耻来换取阳光下的光鲜的话,芙蓉姐姐走的恰好是一条相反的方向。从一开始,与天生丽质无缘的芙蓉姐姐,她的路就已经注定了。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体系中,我们认定天才就应该出名,出身好就应该享受,相反,就应该老老实实经营自己的事业,等待上帝的眷顾。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心理,一是对命运安排的膜拜心理;二是对自己价值认识的局限思维,我们通常把它叫作“自知之明”。
许多人曾经想否定这种心理,但在挣扎一番后,放弃了。而芙蓉姐姐要挑战的就是这种“传统并流行”的心理,因此,芙蓉姐姐要挑战的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底线,一个可悲的缺乏自知之明的女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芙蓉姐姐现象并不是所谓的“贱文化”,这个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反流行文化”心理。
流行能够成名,反流行也能够成名,关键的是你一定要走极端,芙蓉姐姐充分把极端发挥到了极至。追叙芙蓉姐姐的成名之路,我们会发现:与明星靠赞美出名相反,芙蓉姐姐是在“被骂”中出名的。事实上,骂的人越多,芙蓉姐姐就越出名。竟因为如此,芙蓉姐姐从来没有跟那些骂她的人较真,因为她很清楚,正是这些骂她的人成就了她的成名。
一般来说,一个人被骂以后会有两种反应,一是不断的申辩和回应;二是从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芙蓉姐姐从没有真正回应过,也从未有打算改正自己的错误。她在以自己的方式安心的扮演着一个“喜剧”演员的角色,而这出喜剧恰好就是她自己的悲剧。
在很多场合,芙蓉姐姐会自称为明星,然而,明星显然不符合芙蓉姐姐的身份,因为明星是指那些高不可攀的人。而芙蓉姐姐给人的感觉是,只要我够勇敢,我可能比她还成名。从这个角度来看,芙蓉姐姐不是明星,她只是一个曝光率很高的演员,就像周星驰电影和吴宗宪综艺节目里经常会出现的“如花”一样,芙蓉姐姐是在用一种“反差”的幽默来成就喜剧的效果。不同的是如花出现在短暂的戏里,而芙蓉姐姐却是把人生当成一场戏在演,所以芙蓉姐姐会比如花出名,但也注定比如花活的辛苦。
可以确定的是,芙蓉姐姐不是一个傻瓜一样的贡献者,她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在要求这个世界给她回报,这是一种付出与索取的平衡。一个事例可以证明,2005年,芙蓉姐姐来重庆,当地一家都市媒体花了好几万买断了芙蓉姐姐的采访权,然后这个媒体几乎可以提出任何尖锐的问题,来满足公众的好奇欲。芙蓉姐姐的这种敬业显然值得许多演员们学习,她知道自己是谁,知道一个公众人物就必须属于公众。不像某些演员又想出名,又要大喊大叫维护自己的隐私。
按照芙蓉姐姐的说法,她是一个天赋非常,自信非常的人。但公众显然不同意,公众认为这是一个极度“自恋”的神经病,事实上,当自信发展到极端其实就是自恋。因此如果我们判定芙蓉姐姐不是一个心计的人,那么她就是一个“自恋”的人。而如果从市场的现象来分析,因为芙蓉姐姐每年都有很多曝光机会和由此而来的可观的出场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判定芙蓉姐姐是一个用被骂来换取名利的聪明演员。
无论那一种判断,芙蓉姐姐都是一个把人生当电影的演员,当这场电影终于结束,当有一天芙蓉姐姐还原成生活中的某一个成员。公众或者芙蓉姐姐都会发现,芙蓉姐姐带给我们的快乐,恰好就是她内心的悲伤,从这个角度来看,芙蓉姐姐是一个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悲剧演员,而且她在这出悲剧中表演的非常卖力。
前一篇:打击内幕交易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