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drb.com.cn/files/upfile/200791484033254.jpg 在我省东部山区浑江两岸的桓仁、宽甸境内,有一块夏天冒冷气、冬天冒热气的神秘地带。这条异常地温带总长约15千米,从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船营沟向西南延伸到宽甸满族自治县步达远镇街西的牛蹄山麓。在《世界各地超自然现象集合》一书中,被称为“冷热颠倒”的中国地温异常带。
A
据有关报道,上世纪末的一个夏天,桓仁沙尖子镇农民任某在堆砌房北头的护坡时,偶然注意到扒开表土的岩石空隙里,不断冒出阵阵寒气,使他感到非常惊讶。当时,就在冒气强烈的这段护坡底角,他们用石块垒成了长宽各约半米,深不到1米的小洞。至今,这个小洞所表现出冬热夏凉的特点,仍然令人不解。这里冬季留不住雪,青草萋萋,豆角瓜果蔓壮叶肥,大葱翠绿,而周围却是冰凝地冻的萧条世界。盛夏,洞内温度仅2℃,石缝温度为-15℃,洞口放鸡蛋冻破了壳,洞内放杯水变成冰块,雨水渗入石缝冻成缕缕冰柱。乡亲们和镇医院视之为天然冷库,盛夏寄存疫苗、菌种、鱼、肉,冷冻效果极佳。人们站在洞口六七米外,只消两分钟就冷得直哆嗦。据传,1946年夏天,一个国民党军官将满身是汗的战马拴在洞口附近树桩上,第二天,这匹马已冻倒在地动弹不得了。
自1984年8月,桓仁发现异常地温带的消息在《本溪日报》、《辽宁日报》披露以来,国家地震局、冶金部、辽宁省、本溪市和桓仁县的地质部门及新华社等新闻单位,曾多次派人来这里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认为很有研究价值,在世界地质史上还是首例。
B
按照专家的考察结果推定,这条异常地温带长达15千米,从桓仁沙尖子镇船营沟向西南延伸到宽甸步达远镇牛蹄山麓。如此看来,它的大部分都位于宽甸步达远境内。而就在与沙尖子镇船营沟一江之隔的步达远镇干沟子村、高岭地村,多年来,村民发现了多处这样的异常地温带。
在干沟子村6组村口石门坎,杂草丛树间分布着一片砂石地。这里看来普通,却也是不同寻常。据当地老百姓介绍,每年立秋以后,周围地温不断转冷,而这里的地温反而由冷趋暖。到了严冬腊月,野外冰封雪冻,寒风凛冽,各种草木都纷纷枯萎凋零,可是这里非但没有冰雪,反而热气腾腾,温暖如春。
今年8月中旬的一天,高岭地村一组村民宋云海为了找牛,来到了浑江岸边的大墙缝(山名)。那是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当他走到大墙缝面江的一面山坡时,满身热汗的他突然感到一阵寒意,身上霎时起了一片鸡皮疙瘩。当他低头观察脚下这片荒乱的砾石堆时,一下子就想到了异常地温带这回事。好奇的他蹲了下来,在乱石堆中挖出个洞,当他再把手伸进去时,分明感到冻手了。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高岭地村一带,这样已知的夏冒冷气、冬冒热气的异常地温带至少还有三四处。
“在水尺子(地名,江畔刻有测定水位尺度的岩壁)上面,还有一块异常低温带。”高岭地村一组村民王某告诉记者。9月12日上午,在沙尖子镇,村民马良同样指着浑江对岸隶属于高岭地村的那面山坡,向记者证实。而在他的身后,正是沙尖子镇船营沟。
C
浑江两岸异常地温带与周围的大气温度为什么呈相反变化,科学界说法不一。
1985年7月中旬,长期从事地震预报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原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徐好民到这条异常地温带考察时,在一处山坡上用铁锤扒去几块石头,看到一只冻死的青蛙和几个冰块。他在《地象资料·征兆地质学·地震预报》一文中认为,这种气体无色无味无毒,可能是纯氮或二氧化碳。他认为,大量事实证明地壳运动影响气候,即地壳中气体外溢积极参与了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条奇异的地温异常带,就是很好的实例。
有人认为这里地下有庞大的储气构造和特殊的保温层,使地下可以储存大量的空气,而且使地下的温度变化比地面慢得多。冬季,冷空气不断进入储气构造,可以一直保温到夏季才慢慢放出来;而夏季进入的热空气又至冬季才慢慢释放出来。
也有人说,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这里的地下可能有一冷一热两条重叠的储气带,始终在同时释放冷热气流。遇到寒冷季节时,冷气不为人发觉,而热气惹人注目,遇到暑热季节时则寒气变得明显。
还有人猜测,大概这里地下的庞大储气带上有一些方向不同且会自动开闭的天然“阀门”,冬天呼进冷气,放出热气,夏天吸进热气,放出冷气……
D
9月12日上午,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记者见到了沙尖子镇船营沟最先发现异常地温带的任某。现在,他已经搬离了那里。因为,已经有开发商瞄准了这一潜藏极大经济价值的异常地温带,在那里大兴土木,建设旅游区。为此,开发商为他家新建了两层小楼。而在他家原址,由台商投资建设的这一旅游区,正日新月异。
其实,早在1993年,本溪市科协等部门就完成了《桓仁沙尖子地温带异常的科学考察及开发利用的可行性研究》,为下一步的旅游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此间,还有开发商以此为资源,推出了相关品牌的矿泉水产品。而在他家原址,就在今年,本溪市还将沙尖子那块宽50多米、长200多米的神奇地温异常带,申报了世界自然遗产。而浑江对面宽甸地界似乎仍是静悄悄的……
应该说,依托风光秀丽的浑江,桓仁和宽甸两县共同包装、利用这一异常地温带,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双赢举措。为此,步达远镇也积极与对方协调、沟通。但目前的窘境是,桓仁一方沿江公路宽阔平整,宽甸一方则青山寂寞——从步达远镇到高岭地,本来坎坷的山路已被坍塌的山石阻断;从步达远镇经四林、干沟子去高岭地的土路,到干沟子码头已是尽头——从干沟子码头到高岭地村,只有水路漂泊。由此,浑江这一地带的旅游市场,已被桓仁抢占了先机——观看两岸风光,人流、车流、物流却全在他方。
翻开《宽甸旅游指南》(2001年版),《步达远镇旅游总体规划》中有这样的记述:步达远镇山清水秀,三弯九曲的浑江环绕……山峰突兀灵秀,古树参天、集宗教、历史、景物于一体,是旅游者流连忘返绝佳之待开发之地。其中第五条则是:“充分利用江上自然景观——清云观、双水洞、天安门砬、巨蟒、怪树、江畔自然景观,加宽步达远至高岭地路面修整及管理,对村民增加旅游兴村及旅游知识培训及景点保护。”
藏在深闺人未识。而今,6年过去了,步达远镇历届党委、政府领导都曾经并一直为“路”而奔走焦灼,但囿于种种原因,高岭地至今仍然是被隔离“冷藏”的一隅。尽管那里物产丰富,尽管那里风景如画,尽管那里有世界罕见的神秘异常地温带……
2007年春天,富有景区规划经验的我市著名画家孙奇成应步达远镇政府之邀,来到高岭地、干沟子一带考察风景资源。
9月5日,宽甸满族自治县移民局、交通局及步达远镇主要领导随同县长耿玉礓深入步达远镇高岭地村、干沟子村、四林村、大牛沟村,就农村公路网建设工作进行调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