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为南宋江湖派诗人,诗擅长七绝,其写乡村景色的诗尤为出色。此首久享盛名的《游园不值》正是写游人访乡村小园时的情景。
诗题中的“不值”是没有碰着的意思。诗人作为访客或游人想进园子去拜访和观赏满园春色而没有逢着园子的主人。
诗一、二句写园子的幽僻和安静。幽僻何见?因为园子的前面都长满了青苔;安静何见?因为连游园者都不敢大声地叩门,怕打破此处的静谧与安宁。这两句同时又写到了游园者和园主的情趣。“应怜”表达出游园者对大自然本色的维护以及对园主人独特审美情趣的认同,“小扣”反映出游园者对园主的尊重,而“柴扉不开”则显示出园主宁愿清贫与独处的性格。柴门久闭而不应,说明园主的确不想见人而宁愿幽处。其实,访园者本就是为无限春色所吸引而乘兴来访的,并不着意去访主人,而是想欣赏园子里的春色。而园主呢?本也没有约邀什么人来访,也不愿人来打破他的宁静生活,故可以久不应门,将门打开反而是违背他的愿望的。而从诗的艺术审美表达上来看,门之不开才正是诗人写诗的转捩所在。
三、四句写得非常自然、具体,没加任何粉饰,但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钱钟书先生评价此种写法是写得“醒豁”。醒豁何见?就是以“一枝”代表了“满园春色”,以“出”墙突破了园“关”,诗人将浓浓春意高度浓缩在一枝高挑的红杏之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此诗虽为写景,却深含理趣,从中可以感悟到人生奋斗的艰辛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国古代封建文化中有压抑、摧残优秀人才的陋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俊之士要想有出人头地非得突破许多的禁锢和束缚才是。时至今日,在不少领域和单位还存在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墙内的花还真得冒出墙外,突破人为樊篱的围堵,才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如果还让这种压制冒尖、优秀人才的陋习继续沿袭下去,那就会拖延国家对现代化的追求步伐。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开园拆墙,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自由成长。另外,中国文化中还将夫妻中一方的出轨行为比喻为“红杏出墙”,其中不问原由地贬抑“出墙”的“红杏”,也不完全有道理。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受束缚最多,婚姻不能自主,碰上中意的情人也许会私奔去追求自由,也是可以赞许的。《西厢记》中的莺莺小姐不值得同情吗?《水浒》中的潘金莲的悲剧原因不值得深究吗?所以,当代名剧作家魏明伦要为潘金莲翻翻案,从人道、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潘金莲的“红杏出墙”,也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追问。
加载中,请稍候......